第十章 人上人

第323章 人上人

若不是因为诸葛亮生病的事,周默是绝对没有在公元二百多年的时代搞什么医学研究的打算的。

因为他明白,想要医学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必要条件是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进步。

在搞不清楚什么是细胞,什么是分子,什么是真菌,什么是细菌,什么又是病毒的情况下,即便投入再大的成本去搞医学,多半也是瞎猫逮耗子,很难有显着效果。

而科学的进步,绝不是一蹴而就,甚至还有观点认为,科学只是偶然,而不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从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到日心说,再到太阳系银河系。从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到通过显微镜发现细胞组织,再到dna这样的分子级别,乃至原子质子中子电子……

这个过程,远远不是造出一台简陋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就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人们的思想上进行启蒙,逐渐改变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想要说服一个人,都很难办到,何况改变一群人,乃至一族人?

这绝对不容易。可能需要数百年时间的积累,乃至反复的斗争。

虽然以现代大多数人的眼光来看,阴阳五行这套东西,只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或者是某种让人敬而远之的神秘学说,除了玩仙侠电脑游戏了解一些相生相克知识外,似乎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但站在公元二世纪的坐标上,你并不能说这套思想是完完全全腐朽的,落后的,反而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它还有点先进。

相比于世界各民族奇奇怪怪的神话故事,它起码相对理性地通过归纳大量的客观物质规律,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而不是将之全部归于神的创造。

可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存在是什么?意识又是什么?真的存在造物主吗?

直到二十一世纪,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又能说得清楚吗?

谁又能向周默解释清楚,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上班族,为何会突然来到三国乱世?

身为一个亲身经历穿越的唯物者,周默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是有造物主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漆黑的夜,那是神的瞳孔的颜色。

周默觉得,他这一辈子,区区几十年,一定是看不到医学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了。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些事就交给后人来做好了。

然而,正是张戎的出现,让周默的想法有所改观。

张戎的医术,称其为“神乎其技”,绝不夸张。

而他对于医道务实求真、敢于质疑权威的态度,在周默看来,几乎已经踏入了科学的范畴,让他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接受了完整汉代士族教育的人。

最关键的是,甭管张戎靠的是什么办法,依据了什么前辈的经验,蕴藏着什么阴阳五行的哲学原理,治病的过程科不科学,总之,他的医术是真能治好病,即便治不好,他对病情的判断也总是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这一点骗不了人。这就是本事,天大的本事。

诸葛亮可能患有某种绝症,虽然嘴上没法明说,但周默甚至比张戎都笃定这一点。

如果靠着张戎的医术,再加上自己的钞能力,都不能治好诸葛亮可能的病,那周默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只能感慨苍天无眼。

“这医道馆若建成了,你张伯冲,便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包括我周默在内,都是为你服务的。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计划,只管大胆提出,只要我周默能办到的,绝不推辞。”

“但你听好了。”周默突然严肃地道,“我们有一个绝密的目标,就是你要在三到五年之内,尽可能找到治疗丞相这种疾病的方法,或者说,即便治不好,也能延长寿命的办法。”

“放心吧,这也是我的愿望,我一定会尽力去做的。”张戎点了点头。

“还有。”周默继续道,“丞相可能患有怪病这件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都不能知道,连丞相的家人都不能说。倘若让我从第三个人口中听到半字半句,哪怕只是捕风捉影,我也要你的脑袋。”

张戎哼了一声道:“我嘴严得很,这事儿若被人知道了,只可能是你泄露的,也不会是我。”

“那就好。”周默道。

病榻上的诸葛亮浑然不知,周默为他续命的七星灯已经悄然点亮。

数日之后,在张戎的悉心调养之下,诸葛亮身体已经基本恢复。

才休息了几天,积攒的各种公务已经被向朗和蒋琬堆积在了诸葛亮的案头,急需马上处理。

正好周默也在洛阳,作为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人,诸葛亮便请他过来,协助他一起处理这些事务。

丞相府中,烛光摇曳。

周默翻看着这些需要丞相“亲自审阅”的各项事务,不由得摇了摇头。

其中很多事情,在周默看来都是不太重要的,若在荆州,周默都是甩手就交给费祎等人来处理了,自己最多只在事后问个结果。

但在丞相府,类似的事情却大都是由诸葛亮亲自部署,全过程都盯得紧紧的,就差自己撸起袖子下场了。

即便已经过去多年,大汉国从偏安巴蜀一隅之地,到如今坐拥天下半壁江山,国家的各种事务也是成倍成倍的增加,诸葛亮的办公习惯还是老样子,四个字,事必躬亲。

当然,人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诸葛亮也不能例外。相比在成都时期,诸葛亮已经把许多不那么重要的事务放权给了长史向朗、主簿蒋琬等人全权处理,但能自己处理的,还是尽量自己来。

一句话,能累着,绝不歇着,能忙着,绝不闲着。

就这么干,他不得病,谁得病?

时间已是深夜,诸葛亮忙完手头的一批案卷,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对周默道:“对了,魏文长递上来的凉州那批羌族刑徒的案子,你都帮我批完了吧,拿过来,我再看看。”

周默道:“不用看了,都是些鸡零狗碎的小事儿,通奸的,偷羊偷牛的,没什么疑难案件,其中偶尔有一些问题,蒋公琰都批了出来,条理清楚,明明白白。我看丞相还是歇会儿吧。”

“我休息的当口,顺手就看了,花不了多长时间。”诸葛亮道,“羌人的事不比我们汉人,他们本就不服王化,动辄就起事反叛,所以更得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失误,制造冤假错案,激起不满。”

周默知道多说无益,也只好将魏延那本案卷翻了出来,递给诸葛亮。

诸葛亮马上又戴上眼镜,将烛台里面的灯芯挑了挑,让火光更亮了一些,接着便认真地看了起来。

昏黄的烛光之下,周默明显能看出来,诸葛亮的皱纹相比几年前深邃了许多。

“丞相,你哪年出生的?”

“光和四年。”诸葛亮边看边答道,“问这个干吗?”

“光和,中平,初平,兴平,建安,章武,建兴,”周默掰着指头,一个个数着汉帝年号,“不曾想,丞相今年已经年过半百了啊。”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诸葛亮也感慨道,“好在这些年我们的事业也算有些建树,若哪天去阴间见了先帝,也好有所交代了。”

“当年我初见丞相时候,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如今也已经年至三旬了。”

“是啊。只是你这小子,年纪虽已步入中年,却还是像个毛头小伙儿一样,举止轻浮,缺乏稳重。”诸葛亮略带调侃地批评着周默。

周默笑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诸葛亮抬眼瞅了周默一下:“你攻城略地,改江山的本事我是见识过了。你这禀性如果能改,最好也是改一改才好。”

周默老脸一红,稍稍整理了一下衣冠,没再言语。

过了许久,诸葛亮批完了这些案子,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心中才放下心来。

在周默的提议之下,二人站起身来,来到庭院里面,暂时透透气休息片刻。

夜晚的凉风阵阵,让人倍感清醒,诸葛亮也难得放松,低声吟唱起了《梁甫吟》。

老歌一唱,总能让人怀念起往事,等诸葛亮一曲唱毕,周默突然开口问道:

“丞相,当年你曾说过,你最大的愿望是遵照先帝遗命,辅佐陛下,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如今八年过去,长安洛阳两都皆已光复,国家已经步入盛轨。此时此刻,你还有什么愿望吗?”

诸葛亮不假思索答道:“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眼下我们虽然形势不错,但只要一天不彻底消灭曹魏、孙吴,使天下重归一统,汉室就不能算完全复兴,先帝的夙愿就不算完全实现。”

“所以,丞相的最大心愿是灭曹灭吴。还有吗?”

诸葛亮点了点头,又道:“自黄巾以来,乱世已经持续了快五十年,我这一生,几乎都是在乱世之中渡过,我平生所愿,就是希望天下百姓能早日摆脱战乱之苦。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家家有积粮,寒冬不受冻。”

“这一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甚至我认为,这比灭魏和灭吴,还更加重要。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倘若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即便我们灭了魏国吴国,这得来的天下也不可能长久。这也是我不愿意穷兵黩武,趁着大胜之威彻底铲除曹魏的原因。”

“还有呢?”

“还有?”诸葛亮想了想,突然抬头看着周默道,“倘若还有的话,就是我希望,将来哪一天我若是不行了,我可以放心地让你来接替我的位置。”

“我……”

“你先听我说完。”诸葛亮道,“思潜,你的能力,我是完全认可的,朝廷上下,相府上下,军队上下,也都是认可的。我不是不放心把丞相府的工作交给你,我是不放心……把陛下交给你。”

“丞相,这你就误会我了。我绝不是窦宪、粱冀,更不会是王莽。”

“说实话,我也看不透你是谁。”诸葛亮看着周默,目光平静而有力量,“我知道你没有野心,不恋权,你家财万贯,也不贪财。但你当年不告而娶,是为不孝,屡次折辱陛下,口出不逊,甚至大打出手,是为不忠。”

“忠孝之道,乃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像你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人,在常人看来,根本不足以成大事。可与此同时,你以大族豪富出身,却总能心怀天下,关心民间疾苦,是为仁也。你领兵打仗,与张嶷、姜维等将领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包括去年当阳智退陆逊,成全关安国报父亲血仇,是为义也。”

“像你这样不忠不孝,却又心怀大仁大义之人,放眼这天下,实乃一朵奇葩,我与你朝夕相处多年,但平心而论,却总是捉摸不透你真正的想法。所以,我虽有意让你接替我的位置,心中别无他选,但我却始终心怀不安,害怕你一旦没了我的束缚,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坏我一生名节。”

“我只希望,你能真正做出改变。你知道,我希望你改变的是什么,关键看你愿不愿意了。”

诸葛亮长叹一声道:“若能如此,我的心愿也就全部了结,平生便别无他求了。”

“知道了,丞相。”

想了半天,周默也不知该作何回答,只好用这五个字草草应付。

诸葛亮点了点头,转身回到屋子里,拨亮油灯,继续开始工作。

周默之所以开口向诸葛亮询问,想听他有什么愿望,其实就是因为知道诸葛亮很可能只剩下了四年的寿命,所以希望能够在他有生之年,帮他实现夙愿。

诸葛亮所说三个愿望,第一,灭曹灭吴,四年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第二,结束乱世,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只要不再打仗,凭着诸葛亮打下的农业水利基础,以及周默正在努力开创的棉花事业,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完成,但一定能在未来数年时间里,在民生事业上实现令人惊叹的巨大进步。

至于第三点,说白了就是想让周默像诸葛亮一样,无条件地忠诚于刘禅。

这在旁人看来看似最容易的一条,在周默看来,却是最难办的。

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周默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无论如何屈从于现实,他骨子里就是觉得这世间万民,就该人人生而平等。

一个人靠着个人的本事,发家致富,这值得肯定,但绝不该有什么所谓的权贵,只凭着他老爹这条y染色体,就能世世代代骑在人们头上拉屎。

明清科举场中,有一句俗话,常用来形容那些寒窗苦读的士子们,这句话便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看看那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表面荒诞不经,惹人发笑,但沉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背后的逻辑,却是令人不寒而栗,头皮发麻。

这些人,吃了这么多的苦,读了这么多的书,本应该成为社会的栋梁,百姓的靠山,谁能想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却只是为了爬到别人的头上拉屎,当所谓的“人上人”。

周默觉得,这句话要改一改:

吃得苦中苦,方知这天下本不该有人上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