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渔阳郡治下,渔阳县。
渔阳,以在渔水之阳得名。
渔阳县令杨彪此时身穿粗布做面的夹衣,脚踏草鞋,带着县衙的一班差役来到田垄之间进行视察。
此时田里的浮麦早已经收割完毕。主要是检查翻地情况。
入冬之前,翻完地,可以让土壤里的害虫卵于冬日里被冻死,减少来年的虫害。
这是天子下令编的《大汉农书》的一行预防虫害的举措,刊行天下,要求县令和农事官必须读,学习。
杨彪走到田间,在一坎下,弯腰拾取一株遗落的麦穗,麦穗上的麦粒已经发芽长约四厘米。
这个现象,他是第一次见。
杨彪抬头望去,但见附近田地中,大多人都在刨草,翻地。
他在心里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到远处的一个老农,杨彪手握发芽麦穗走了过去。
“老朽见过县君。”
这老农自是识得杨彪,不待杨彪走近就急忙上前行礼。
渔阳县以北就是乌丸人以及鲜卑人的聚居之地。
孝桓帝时期,中央对此无暇顾及,时常遭到他们袭扰,直到桓帝晚期才稍微安定了许多。
自从华耀登基之后,寻机派遣卢植总领了幽州军事,卢植就屯兵于渔阳郡,直到现在,乌丸人和东部鲜卑才不敢轻易进犯。
自杨彪来到渔阳县之后,才发现这里和洛阳附近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比起司隶地区的繁华,这里完全可以用十室九空来形容。
于是杨彪带着本地的差役整日游走于四方各处,收拢流民,鼓励开荒,并承诺…
收获之后,只取地税和粮食,而且口赋算赋和人头税可以全部用粮食抵扣。
再加上,天子整顿了吏治,又减了一人十文的口赋。
一时间,对新帝和朝廷恢复了一些信任的附近的流民,这才纷纷来投。
原本弃地而逃了的人也大部分都返回家中。
继而,杨彪又去当地的豪强地主家中以弘农杨氏的名义向他们借取钱粮,用以支撑流民和百姓开荒耕种的投入。
杨家的名头还是非常好用的,本地豪强地主们也并无吝啬者,纷纷慷慨解囊,只是希望能攀上杨家这颗大树,杨彪自然是来者不拒。
世家士族的名望如此威盛,此也是让华耀这个天子头痛又无可奈何的地方。
历史的发展变化是缓慢而又曲折的。
天子忌惮世家大族,又不得不用他们。
世家子弟也懂一点,而且很会凭借自身优势而于仕途上冲锋。
这让出身于世家士族的杨彪看来,他也不觉得自己借用家族的名头有什么不妥。
自身资源不会极限利用的才是傻子,因为坚持那些所谓的原则而不顾民生更是不配为官。
杨彪每日除了处理一些县内公务之外,就是学习农事。
游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耕种,所以附近的百姓基本都认识这个身穿粗布衣的年轻县君,对他也是极为恭敬。
“老者不必多礼!”
杨彪和善地虚扶一下,看着眼前老农的脸色远比几个月前好看了许多,杨彪内心很是满足且充满成就感。
随后杨彪拿起手中的麦穗,递向老农,“马老,你看按这种麦穗,今年大亩产量有多少?”
“回禀县君,今年浮麦长势喜人,大部分都如这般,每亩不会低于两石,可能有更多一些也说不定。”
汉制,一石约一百二十斤。相当于后世的三十公斤少点点。
杨彪细细思量片刻开口问道:“也就是说,按照往年计算的话,扣除各项赋税,每亩地能剩余一钧?”(三十斤)
“是啊,今年是个丰年,应该不会挨饿了。”
这么少!难为陛下一直殚精竭虑的想着提高单亩产量了。
而老农还面带喜色,他们一户耕种了三十亩,虽然不能吃饱,但是也足够他们一家活下去了。
他似乎对于这高达近七成的赋税没什么感觉。
可是杨彪此时的脸色却不怎么好看,农民耕种所得七成被收走,可是每年国库的收入平均下来却不到两成,除去各项消耗,近一大半就那么消失了。
回到县衙的杨彪仔细思考其中之关键,赋税不足除了中间官吏克扣,最大的原因就是豪强士族大量隐瞒人口所导致。
从光武帝靠着豪强起家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遍地豪强,他们兼并土地,私自畜养收拢人口,未曾编户的百姓更是不知凡几。
孝桓帝时期大汉的在户人口是五千多万,可是经过几次瘟疫和朝局的混乱,产生了大量流民。
而这些流民也就成了黑户,或是死亡或是被豪强地主畜养,成为奴隶。
而杨彪来到此处,也经常被当地豪强邀请去做客,对他们也有所了解,小地主名下的佃户就有几百人,而大一些的就高达几千人。
如果按照当下大汉的收税规则来看,只有名下有地的才上交口赋算赋人头税以及服徭役,没地的自然不用缴纳。
如此一来许多百姓才不得不弃地而去成为流民,或者以地投名到世家豪强门下。
杨彪粗略计算了一下,仅是他治下的渔阳县大小豪强就差不多有近一万的黑户人口。
而整个渔阳县的人口也才不过四万人,如此比例,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坐在桌案前的杨彪愁眉不展,虽然在天子强势的弹压之下,各地豪强有所收敛…
可也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大汉或许可以平稳一阵,但想要取得发展,恐怕很难。
思虑久久,胸有热血的杨彪终于提起笔开始给天子上一奏章,将自己统计的各种数据一一书写在了上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相信天子同样能看出其中的问题,而且一定会使用各种手段加以整治。
同时杨彪还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封信,希望扬赐能够支持自己并做好准备。
翌日,一骑快马离开渔阳向着洛阳而去。
~~~
德阳殿,华耀看完杨彪的信,幽幽叹息一声,有遇知音之感:“这个杨文先,果有良相之才。”
随后,天子命人将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司空刘鯈、大司马刘宠和大司农刘合找来,商讨杨彪意见的可行性。
五人看完了杨彪的信,也是久久沉默不语,因为杨彪所提的清查各地人口以及按亩收税,这两者中的利害干系实在是太大了。
前者工作量大,操作难度也太高,以往因为百姓婴儿、儿童夭折率很高,再加上许多百姓为了逃避人头税和各种徭役,都是故意隐瞒人口。
一旦彻底清查,势必会引起百姓和所有豪强的抵触甚至反抗。
除非免除口赋。可现在的大汉是不可能免除口赋的。
华耀减了先帝增加的一人十文钱,已经可以让人歌功颂德了。但国家财政收入少一块了。
按亩收税,对于国库收入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是对于豪强地主来说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
他们都良久之后,太傅先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按亩收税或许可行,但也要因地制宜,至于清查全国人口,还需从长计议。”
“此乃善事,可试点进行,看看反响,按亩收税就从幽、并、凉三州开始,”
胡广也很赞同,这对于贫苦百姓是好事。贫苦百姓才多少地,这分担了他们身上的重担。
这位老司徒又再前后思量一番后起身回道:“陛下,还应对外说明,因为三地时常遭受蛮夷袭扰…
导致百姓损失惨重,人口大量流失,故而才会采取按亩收税的策略,以保证国库收入。”
“臣附议!”
“臣附议!”
刘鯈、刘宠和刘合,三刘整齐划一,异口同声地表达了态度。
虽然这之后也会轮到大多数刘氏宗室出血,但毕竟这大汉天下是刘氏当主。
若大汉败亡了,他们肯定是不可能失大于得的。
大汉存续下去,他们身为宗室,是占尽了便宜的。
特别是当今天子,小小年纪心胸开阔,对宗室很是优待,根本不怕宗室子弟掌权。
军政两方面,陛下启用了许多宗室子弟,对于家境不那么好的,也大力扶持。
对于家境好的,也赐下许多治民的各家学说典籍,那些典籍之珍贵,不下于大量土地。
因此,此时的大汉宗室,异常团结。基本上信服华耀这个少年天子。
华耀前前后后地考量过后,也觉得胡广的意见正确。
“司徒言之有理,那咱们就这么办吧!其余之事,待时机成熟,再一并解决!”
扫视了几位重臣一眼,华耀又意味深长地说道:“诸位卿家请放心,土地人口上,大家会少些利,在别的上面,朕会补偿。”
“谢陛下!”几位大臣心领神会,真诚道谢!
其实在华耀看来,土地上得来的利是最薄的,如今不过是工商业不发达的原因。
过多几年,等粮食产量高了,工业产铁量增加了,纸业也全部铺开了,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豪强地主的存在本身没错,他们也是经过数代积累而来。
对于那些为非作歹,强取豪夺的豪强,他已经毫不留情的清理掉了,但是剩下那些良善的怎么办?
天子可以与他们交易嘛!
其实豪强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剥削,而是在人口和生产力上与朝廷的争夺。
天子带领的朝廷需要人口,需要生产力来支撑国家承续运转和理想抱负实现,所以才不得不拿那些豪强们开刀。
因为凡事讲究个度,失衡即是错误!天子需要调衡。
一日后,尚书台发出了三份急诏,分别发往段颎、张奂、卢植手中,由他们派兵负责协助收税,查税,用以作为军粮和军费,敢有瞒报和贪欲者,可就地正法。
= \"d2luzg93lm9ua2v5zm9jdxmoikrrqwnwr3vjstdmb1lyslnnr3nqzvmxn2r0vuh0mvjooth5r1b3zthawxbkmdj1k3zpbznpd1fysjzpdfvfuupwn01edks4vwfrrhavs29hwnf1uupndkhewvlpnmflqwvhnhrkuurivfy4cmnqwjz4sy9vytl4a1hirjz6czn3iiwgmtyzmji3oteym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