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叹他于此总茫茫——一篇独特的仓央嘉措传记 3

然而,他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这一年,桑杰嘉措隐瞒五世喇嘛死讯的事情败露了。他急忙上报康熙皇帝,说灵童其实早已经找到了,一直秘密地供养着,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不便公开,现在灵童已经长大,可以公开身份了,请朝廷册封他为六世喇嘛吧。

仓央嘉措就是这位灵童,现在,不但回家的愿望实现不了,他还必须到拉萨当活佛,居住在布达拉宫。可以想象,从今以后,他要过着比以前更刻板枯燥的生活。就这样,1697年,他一步一回头地,与心爱的玛吉阿米分开了。

在这一年,五世班禅亲自为他授了沙弥戒,给他取了法名,成为他的师父;在这一年,他在布达拉宫坐床,正式成为格鲁派第六世喇嘛;在这一年,他开始了更为严格、科目更多的佛法学习;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往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

在戒律森严的宗教仪轨面前,在终日监护的师父们面前,在环列身边的佛菩萨像面前,在看似无形、却又无时无处不在的宗教氛围之中,仓央嘉措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弱小,那么无助……

仓央嘉措需要逃避。

仓央嘉措需要解脱。

只有逃离了与世隔绝的禁苑之墙,只有逃离了令人窒息的清规戒律,仓央嘉措才能获得片刻的解放。此时的他,经常被家乡的田园风光牵走了神儿,他极为怀念那段无拘无束的美好生活。但是,高墙深院的宫廷生活、森严繁重的经典学习、宗教的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以及紧紧围绕他的政治角逐……

他厌倦了这一切。

终于有一天,他做出了大胆的举动,换上了俗家的服装,戴上长长的假发和精美的戒指,寻机溜出了戒备森严的布达拉宫,来到了拉萨的中心帕廓街游玩。这个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化名——宕桑汪波。

风流倜傥的宕桑汪波很快结识了一群青年男女,他们成日在街头游逛嬉闹,在酒肆饮酒欢歌。此时的仓央嘉措,仿佛回到了青春自由的世俗生活,他感觉自己摆脱了政教斗争的巨大压力和每天从早到晚繁复而无趣的宗教仪轨。更让他欢心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长相酷似玛吉阿米的姑娘,她叫仁珍旺姆。

心爱的玛吉阿米,我怎么能将你忘记,但是,你又在哪里呢?

纯洁的仁珍旺姆,我又怎么能忍心欺骗?只不过,仓央嘉措爱的是心中的玛吉阿米,宕桑汪波爱的是眼前的你。

现在说不清楚第三个姑娘达娃卓玛和仁珍旺姆是个什么关系,在民间传说中,这两个名字都出现过,而且几乎出现在同一个时间,甚至在有的故事中,玛吉阿米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估计是在流传过程中,各地的人给出现在仓央嘉措生命中的女人取了不同的名字。到底她们是不是同一个人,还是仓央嘉措先后有三个情人,这就无法说得清楚了。可以肯定的是,这第三个姑娘达娃卓玛,确实是仓央嘉措钟爱的情人。

她的出现是在一次宴会上。

此时的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后花园的湖中小岛上,建筑了一座精美的楼阁,起名龙王潭。在这里,他经常邀请男女朋友们唱歌跳舞、饮酒狂欢。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也经常即兴创作情歌,让大家演唱。他的情歌琅琅上口,这些朋友走出布达拉宫后,还经常给外人唱。于是,他的情歌很快地传遍四方。

达娃卓玛就是在龙王潭酒宴上出现的,仓央嘉措也即兴为她创作了一首歌,这让羞涩美丽的姑娘一下子爱上了这位多情的才子。其实,仓央嘉措早就注意到她了,她来自琼结,容貌美丽,温柔多情。在众多的女孩子中,仓央嘉措只看了一眼,就被她那双黑宝石般的大眼睛迷醉了。

从此,仓央嘉措与达娃卓玛相爱了,他们白天游玩歌舞,夜里,仓央嘉措便溜出布达拉宫与她约会。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终于有一天,他的行踪被人发现了。

这一天早上,布达拉宫的侍从发现雪地上有一行脚印,直接通到仓央嘉措的卧室,侍从大惊失色,以为夜里有歹人作乱。可是,他又发现仓央嘉措好好地睡在房内,并没有什么异常。

这是怎么回事呢?

侍从顺着脚印往外走,走出布达拉宫,穿过拉萨的街道,最后来到了一家酒店门前。一打听,原来天天晚上有个叫宕桑汪波的青年男子,独身一人出来饮酒玩乐。他的相貌、年龄、举止、谈吐,无疑就是仓央嘉措本人。

事情败露了,仓央嘉措根本就不否认,此时的他已经决意与自己的生活挑战。他已经看透了贵族阶级虚伪而且无情的政治角逐,更体会到了自己在政治束缚中挣扎的生活现状,他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有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虽然清贫,却是浪漫自由的。

1702年,按照宗教事务的规矩和以前的约定,应该由五世班禅给他授比丘戒了。仓央嘉措干脆大胆地挑明:“这个戒我是不受的,不但不受,以前受的沙弥戒,也请师父给我免了吧!”

桑杰嘉措和格鲁派的僧人们大惊失色,活佛不出家,这算怎么回事嘛。于是大家苦苦劝解,无奈,仓央嘉措是铁了心了,他要做一个自由的活佛。

只不过,他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实际上,他已经身不由己,普通百姓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尚且艰难,何况自己的身份已经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很多人?他内心中非常清楚,若要带着达娃卓玛远走高飞、过普通人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而此时的达娃卓玛也得知,原来自己深爱的宕桑汪波竟然是活佛,以前那些山盟海誓、那些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一下子都遥远无边了。

不知道是达娃卓玛主动放弃,还是桑杰嘉措和格鲁派的上层人物从中作梗,总之,仓央嘉措的心上人再也没有出现。几次龙王潭聚会中,都不见了她的身影,相思成灾的仓央嘉措隐隐地感觉到出事了,他忙托朋友打听,这才得知达娃卓玛已经被父母带回家乡了。

仓央嘉措如同失去了生活的阳光,从此心灰意冷、失魂落魄,在痛苦中度过凄凉的时光。而回到家乡的达娃卓玛,很快与人成了亲,生儿育女,再也没见过仓央嘉措一面。

然而,两颗炙热的心始终由一根看不见的丝线连在一起,很多次,仓央嘉措面前都闪现出她的面容,美丽、温柔、羞涩,和那浅浅的微笑……

经历了失恋痛苦的仓央嘉措,万万也不会想到,更大的磨难还在后面呢。

1705年,桑杰嘉措与拉藏汗的矛盾终于激化为一场战争,在强大的蒙古大军面前,桑杰嘉措失败了。此后,拉藏汗上奏朝廷,言称桑杰嘉措谋反,虽然他本人已被正法,但这事儿还没完,因为桑杰嘉措拥立的仓央嘉措平时“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是个“假”。康熙皇帝听信了拉藏汗的一面之辞,命令将仓央嘉措押送到北京去。

这一消息在西藏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广大僧俗群众悲愤相告,立誓要武力夺回仓央嘉措。这一天,当解送他的蒙古军队路过哲蚌寺山下时,早已埋伏好的一群武装僧人突然袭击,将他营救到寺里。凶悍的拉藏汗闻讯,不惜再一次动用武力,他下令蒙古军队包围寺庙,把人抢到手。

这一场大战打了三昼夜,虽然双方互有伤亡,但是,僧兵怎么能敌得过正规的蒙古军队呢?

眼见悲剧还要继续,继续下去的结果无非就是死伤更多,而自己也终究会再次落入敌军手中。此时,仓央嘉措平静地写好了一首诗,交给了心腹的近侍,请求他想办法带给心爱的达娃卓玛,之后,他抖了抖衣袖,坦然地对蒙古人说:“我跟你们走吧,只要你们别再杀害更多的人就好了。”

说完,他毅然下山,一步步走进了没顶深渊。

而他的“绝笔诗”,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本来,仓央嘉措是抱着必死的心跟着蒙古军队离开的,他早已经厌倦了肮脏的政治生活和枯燥的宗教生活,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况且,没有了达娃卓玛,就算脱离了现实苦海,又哪里不是苦海呢?

然而他想不到,在青海湖畔,他竟然逃了出来,事后,他竟然发现,人们都说他已经“死”了。

这样也好,那就隐姓埋名地生活吧。说实话,仓央嘉措那个名字,在他的心中早已经死掉了,活佛那个身份,他提都不愿意再提。这两样,早就是他想摆脱而摆脱不掉的,此时,不用他再努力抗争,命运就已经安排好,他再也不用为它们烦心了。

于是,他从虚幻缥缈的佛国回到了多苦多难的现实,从纵情诗酒的浪漫世界来到了尘世烟火之中。当他脱掉了“活佛”的华丽袈裟,才真正感受到了普通人的朴实、纯真和可爱……

是美好的民间给予他无私无畏的援助,帮助他解脱桎梏,重获自由;

是善良的民间给予他无穷的关爱,帮助他在流亡之途上无数次化险为夷,终获平安。

民间,只有民间,才是真正美好和善良的。当他发现了这一真理后,当有一天回眸自己的生涯时,早年读过的经文突然在耳畔响起——佛国,其实就在民间,这才是大爱的天下,这才是纯洁的净土。

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真正启发了仓央嘉措的心——佛是如此通达智慧,喻理圆通。人间苦难看得越多,仓央嘉措便悟道越深。大彻大悟的仓央嘉措历经人生磨难之后,终于成为一名诚心皈依、阐理精深的佛教大师。

于是,他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布道四方。

他到过青、甘、川、藏,到过印度、尼泊尔,也到过蒙古草原。广泛游历的见闻,大大开阔了仓央嘉措的眼界——原来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这样的美好又岂是布达拉宫的金碧辉煌能装饰出来的!

终于,生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在世”时做了一个不合格的活佛,而“死去”的仓央嘉措,脱胎换骨为一个虔信佛法、普渡众生的高僧。

1745年,64岁的仓央嘉措病逝于内蒙古阿拉善旗,让人感动的是,他的怀里一直揣着达娃卓玛赠给他的一缕青丝……

故事是让人感动的,也是可以继续丰富、添加的。可是,真实的仓央嘉措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在正史的记载中矛盾重重?这是民间故事无法解答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能够让我们走近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