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猛地咳嗽了几声,脸都咳得有些胀红。
本来在边上等待着李世民给出意见的中书舍人李百药,当即有些紧张地站了起来。
“陛下,您没事吧,要不去叫御医过来?”
李世民摆了摆手,又小咳了几声之后,才把自己这口气给舒缓了下来。
“没事儿,朕就是一口水喝急了,等我先看看这份奏折。”
等李百药又坐回去之后,李世民才有些无语的盯着这份奏折。
就在这份奏折正文的第一句话,李世民赫然看到了王辰的名字。
而且根据虞世南奏折中所写的这句话,似乎已经和王辰非常熟络了,感觉就已经打成了一片。
这尼玛当然是让李世民当场呛了一波水。
好,王兄弟,不愧是你!
似乎这前后才不过几天时间吧,自己可从不记得,此前虞世南和王兄弟有过来往。
要说长孙无忌上奏折,会顺带上王兄弟的名字,给他提一波政绩,那还是有些道理。
但问题虞世南非亲非故,咋的还一副熟的不得了的样子,各种把王辰的重要性突出在了最前面,莫非王兄弟就已经把虞世南给搞定了?
这也太秀了吧,前后不过才几天时间,就从陌生人变成打得火热。
讲道理,王兄弟这本事还真是强,当初自己和长孙无忌等人,与王兄弟变的关系密切起来,好像也没花多长时间。
但问题虞世南可没有隐藏身份,这官职明晃晃地摆在这儿,四品礼部左侍郎,踩一脚都要抖三抖的大官。
王兄弟这就和人家搭上线了,这玩朝堂交际玩的也太溜了吧。
要是再给他一些时间,那怕不是整个尚书省都是他的兄弟了。
原本李二还担心王辰,初次接触朝堂会不会有些不大适应,早期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磨合问题。
现在他才发现,这担心算是白瞎了。
还搁这磨合问题呢,人家适应的比谁都好。
李世民就针对这一句话,琢磨了一阵子,心中感慨了一会儿之后。
突然间眼神闪烁两下,脑海中一个想法蹦了出来,然后抬起头,询问李百药道。
“这个王辰是今年科举考试的状元吧,他现任何职,入职有几天时间了?”
在入宫之前,李百药就这份奏折,已经做了一些功课,把一些具体关键的信息都已经搞清楚了。
所以李世民一问,他就顺口回答道:“此人正是今年的科举考试状元,现担任尚书都省主事。”
“要算入职时间的话,臣听虞侍郎所说,今日才是这位状元郎第一天去尚书省报道。”
“上午刚熟悉了一下自己所在的衙门,现在应该还没有从衙门里休班。”
李世民:“……”
“既然这位王主事,入职甚至还不到一天时间,那他是如何与虞世南相结识的?”
“他们一个是朝中四品官,一个是尚书省的八品官,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去的交道。”
“莫非还真像是虞世南奏折中所说,专程邀请王辰,与他商讨这个解决科举考试后续问题事情的?”
李世民这样反过来质疑王辰和虞世南之间的关系。
一来是为了了解其中的玄奥之处,解答一下心中的疑惑。
二来是为了用这种方法,在李百药的心中强调一下,这中间的合理性。
他这位天子这么一问,李百药不论心里有什么样的猜测,肯定都会顺理成章的帮虞世南解释一下。
等到解释完了之后,那不说别人,李百药就不会起怀疑心理了。
有了这位中书舍人打底子,到时候在朝堂上通过决议,并且让其他人接受王辰所获得政绩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大阻碍了。
要说李世民为了让这件事情更加合理妥善,也算是费了不少心思。
和虞世南一样,这三言两语之间,同样也凸显出李二陛下这位大唐天子的朝堂政治智慧,以及多年的权谋经验。
果然,李世民反手把问题抛出来,李百药就陷入了思索当中。
想了一会之后,李百药的确按照李世民所设想的那样,开始给虞世南编织合理性,并且打掩护了。
“回禀陛下,这中间具体的过程,臣并没有详细询问。”
“但是据说当日,诸多科举一甲进士入宫参加宴会的时候,当时主持宴会的,就是身为礼部左侍郎的虞世南。”
“而王辰身为科举状元,同样又是在今年大放异彩,以全部上上等评价拿到满分试卷而获得如此殊荣。”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位王主事不仅诗写得优美,字也写得好。”
“您想想,就以虞侍郎那个性子,难得碰上在写诗和书法方面,可以比肩自己的年轻人,会不用心去结交一番吗?”
“臣想着,应该就是这一次,让他们二人熟络了不少。”
“而恰逢礼部关于科举善后工作的讨论,虞侍郎苦苦思索未有太大的收获,去找王辰说道几句,也是情理之中。”
李百药不出所料的给出了完美的解释,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李世民脸上顿时露出笑容,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原来是这般经过,那我倒要好好看看这份奏折,看看这一位朝中重臣,一位名满天下的才子,二人合力能够想出什么于国于民的大政策。”
王兄弟政绩的合理性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与虞世南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和自己称兄道弟的小老弟王辰,这回又捣鼓了什么惊世之语。
……
李世民怀着期待的情绪,逐字逐句的看了起来,一改先前批阅奏折时的下笔如飞。
只是在看了几行之后,李世民脸上的神情,顿时由轻松悠哉,转变为严肃郑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