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帝王宝座之前站定,抬手之下,群臣当即山呼万岁,李世民开口示意群臣免礼。
等到众人直起身子之后,李二陛下也端坐在龙椅上。
他也不耽误时间,没有按既定流程那般由礼仪官员询问,有没有什么大小事情需要拿出来讨论。
毕竟这一次的小朝会,不是每个月固定几次的朝会时间,没有其他每隔十天处理一次的公文。
此次朝会,纯粹就是为了商讨王辰和虞世南联名上奏的那份奏折,所记载的相关内容。
说是商讨决议,其实性质都是大不相同,因为李二陛下早就已经通知过了三省长官。
今天来就是宣告给朝中四品以上官员的,从而能够让这个政策更加迅速的落实,并且用更好的方法推行出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一桩大事,那就是要让王兄弟到台前秀一波,展示一下各方面优秀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政治基础打下基石。
所以李世民直接开门见山的对众人说道:“今日朕之所以召开朝会,是为了让众位爱卿共同商讨一件大事。”
“前些日子,科举考试举行完毕,为大唐选出了擅长各行各类的数百名人才,近日已经由吏部等衙门安排好,填充到各个所需职位上去了。”
“但是此次科举考试,前来长安城参与考核的足有上万人之多,更何况还有诸多偏远之地,未能够来得及时赶到长安城参与考试的,这么算下来少说数万。”
“这样庞大的人数当中,除去通过了科举考试的,难道剩下就没有人才了吗?”
“总会有不少有真才实学,或者说愿意继续努力的,因为各种原因这一次落考了。”
“朕其实就一直在想,用什么比较妥当的方法,在剩下的这么一大批人才当中再筛选出一批来。”
“比如说未来储备之用,或者延请名师教导,给他们明年乃至往后年考出好成绩的机会。”
李世民说到这儿,台下不知情的官员们算是心中明了了。
原来陛下准备讨论的是这事,归根结底起来的话,这还当真是一件颇为重要的事情,也无外乎陛下要召开朝会。
得知了朝会的主题之后,底下几排官员们立马有了不同的反应。
那些武官武将们,立马放轻松了不少,表面上还是认真听着,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悠哉悠哉了。
毕竟今天的事儿和他们没什么很大的关系,又不是说北上讨伐突厥,所以凑个人头听着完事儿。
而勋贵们也大多熄了火,好家伙,今天又是来凑人数的。
而剩下的文官们,则是各自思索起来,如果要讨论解决方案的话,指不定就得点他们的名。
那得提前想一想,要不然到时候天子点到了名,却没有一点准备,那可就要歇菜了。
只是李世民的下一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懵逼了。
“关于此事,朕原本是准备召集众位爱卿共行商讨。”
“只是昨日,礼部左侍郎虞世南,连同尚书都省主事王辰,共同起草了一份奏折,说的就是如何妥善处理,数目如此庞大的人才。”
“今日把大家伙叫来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商讨一番,这封奏折上面所写诸多内容的可行性,”
就这几句话一出,所有人那是一头雾水。
奇怪的地方不在于这个奏折,也不在于礼部左侍郎虞世南,而是这个王辰是谁?
尚书都省主事,这是尚书省的几品官职?
这里大部分都是开国功臣,起家就是朝中高官,绝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从低到高的。
一些主要的官职能知道就不错了,至于这种八品官,朝上能有一半的人清楚就算不错了。
别以为这样的情况非常荒谬,实际上在大多数朝代都挺常见的,尤其是开国之时。
开国之时首重开国功臣,不可能有历经开国之后的元老,还从八九品的基层一步步往上走,那自然是直接成为朝中高官。
而偏偏封建王朝的朝廷官职有十分复杂多样,一个部门正官副官,上官下官,官名以及匹配的人物更是繁多。
就比如说朝中高官可能不会轻易变坏,难得调动一次四品以上的大员,而且四品以上的大官权势不小,自然是人人谨记。
但八品九品的基层官员,有时候换起人来那就跟流水一样,一个月换上两三次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所以除了某些重要部门,其他大部分都不会被牢牢记住,这就是这种王朝开端时的特征。
因此李世民在说出王辰名字的时候,除了长孙无忌等人,再加上礼部亲自批卷的那一批官员,其他人是各个茫然。
毕竟初唐贞观时期,对于科举考试,还真没有多少开国功臣有多重视,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才储备的角度,以及顺应天子的意思,才大力推行这个政策。
所以这是何方神圣,又怎么和虞世南联名上奏,还被天子提到来名字,不知道那份奏折里究竟写了啥?
众人的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不管是事不关己的武官,还是闲散勋贵,在这一刻都将目光注视在了李世民身上。
等待着李二陛下的后文,想要听听看,这位八品的官员究竟说了些什么,能够被天子青睐。
已经有不少官员心里打定了主意,下了朝会之后,就去了解一下这个王辰是谁。
感受着群臣的目光,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对边上的侍从官挥了挥手。
一名侍从官立马从李二陛下的桌案前,拿起一本厚厚的奏折,随后朗声阅读起来。
奏折中所写的诸多内容,瞬间回荡在群臣耳边。
不少人原本是抱着好奇和探求的心思在听着,然而等听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胡思乱想其他的了,反倒都是在无比认真的听着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