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何为君子

王二没想到皇帝又把问题抛给了自己,不过皇帝问话他不能不回答。看着忙碌的劳工,王二想了想说道:“陛下!记得您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如何省力的知识,臣觉得应该在码头设置省力工具。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滑轮组制作一个省力吊装工具,这样可以让底仓的粮食不用人工背上甲板,只要在底仓装在麻包中,通过滑轮组吊装工具,就可以轻松的将几个人的工作减少成一个人或者两个人。”

“好!这样做一定能够提高卸载的效率,那么粮食到了甲板上,你又能用什么办法更加快捷省力的将粮食搬运到码头上?”

王二看了看停靠在栈桥上的宝船,发现宝船的甲板要比栈桥高出一人多高,顿时就有了主意:“陛下这个好办,只要做一个滑梯搭在船舷上固定住,下面是一辆运输用的平板车。甲板上的劳工将麻包放到滑梯上,麻包就着斜坡自己就会滑到下面的平板车上,这样不就省了背着麻包下船的力气,而且还能更轻松的将麻包装载平板车上。”

朱瞻基指着一众文武大臣说道:“你们听听,这是一个没读过一天书,只在军队里学了一点儿文化知识的青年,他都能一眼看出该如何进行改进,才能更加有效率的进行装卸作业。而诸位都号称是栋梁之才,大明的国之重臣,这就是所谓的国之重臣吗?”

如此毒舌的话说出来,群臣哪里受得了,皇帝这是赤果果的在打脸啊。武臣脸皮厚,再说这本来也不在他们的专业之内,武臣的职责是打仗,是打胜仗,如何打胜仗才是武臣们第一考虑的问题。

文臣们可就受不了了,皇帝这是指着鼻子骂他们废物呢,这要是不辩过来,那以后还不被人说成儒臣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废物了。

黄淮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术业有专攻,这设计工具,如何提高装卸效率的问题,自然有工匠来解决。我大明地大物博,人才也是层出不穷,总有人才能够解决这样的小事。

陛下不该在这等小事上纠结,应该着眼于朝廷大局。朝廷有那么多的大事等着陛下处置,怎能在这种小事上纠结。”

“你叫这事是小事,你知道如果提高装卸效率,能够节约下来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完全可以去做任何有意义的事。若是各个行业都积极想办法让工作效率更加的提高,生产效率就会进一步的提高,老百姓还会因为一口饭而卖儿卖女吗?若是这都叫小事,什么事叫做大事,大明朝还没有富裕到可以任意挥霍时间的地步。”王二根本不知道说话这老头是谁,听着这老头张嘴就说提高生产效率是小事,当场就给怼了回去。

黄淮做梦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被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直接回怼,脸上当时就挂不住了,抬手指着王二的鼻子怒声说道:“黄口孺子懂什么?老夫与陛下论道哪里轮得到你来插嘴,还有没有一点儿规矩了!”

王二还想说话,被朱瞻基拦了下来,说道:“仲义,你去安排工匠按照你的想法制作胜利工具。抓紧时间把船上的货物卸下来。”

看到皇帝明显的回护王二,黄淮更是怒不可遏,冲着皇帝咆哮道:“陛下怎能袒护如此佞臣,此等佞臣只知迎合上意,就该立刻明正典刑,以正视听!”

这句话让朱瞻基勃然大怒,心说:人命在你们这些儒臣的眼中就这么不值钱吗?就因为顶撞了你几句就要人家的命,凭什么?

“黄爱卿稍安勿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王仲义不过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与爱卿的观点相悖,但是这也不是什么错误,理不辨不明,这不是你们儒家尊崇的吗,怎么到了黄爱卿这里连辩都不能辩了吗?”

“臣怎会自降身份与一个兵卒辩论,赢了胜之不武。让那兵卒与臣争辩那就是对臣的羞辱。陛下当做守礼之君,不然煌煌史册必然难逃口诛笔伐。”

“守礼?朕要守什么礼?在你们编织的框架里当一只笼中鸟吗?”

“陛下何出此言?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怎敢做如此悖逆之事?陛下这是听信了哪个小人的谗言,做出亲小人,远君子之举。”

“哈!哈!哈!”朱瞻基冷笑道:“黄爱卿既然自称君子,君子当不做暗室之举,去年的京城商人罢市,黄爱卿可有参与?若是参与了,现在坦白还不算晚,朕还可以从轻发落。”

“这······臣怎么会参与如此无君无父的事!”黄淮心里咯噔一下,难道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吗?

“黄爱卿记住你今天说的话,朕希望你到时候还能这么硬气!”

“臣行的端,坐得正,自然不怕任何歪门邪道的攻讦。”黄淮这时候只能硬撑着,寄希望于皇帝没有拿到他的证据。

“既然说到了君子,谁来给解释一下君子的意思?”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君子’一词首重君字,君从尹、从口,尹乃是治事之人,广义上说君子就是能够发号施令之人。当然后人又将君子引申为道德楷模,并规范了君子的行为规范,比如说君子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人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己倍焉,君子耻之。

可以说君子五耻概括了君子的言行,是不是君子只要用这五耻衡量一下就能知道个差不多了。”谈到这方面的知识,礼部尚书吕震可是博闻强记,对于这些儒家典故更是张口就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