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和与王景弘的陪同下,朱瞻基一行来到上海县。众人从吴淞口登上陆地,这片地区就是后世著名的浦东新区。
现在却是一片蛮荒之地,由于大海的潮汐原因,使得这片土地盐碱化严重,根本无法耕种,只有一些百姓偷偷摸摸的煮海获取私盐。
看着这片荒凉的土地朱瞻基豪情万分的指着这片土地对郑和与王景弘说道:“今年你们要把这一片荒地全部买下来,今后这里将建设一个庞大的织造基地。你们水师要看守好长江口,不得让任何私人船只偷偷出海。”
“太子殿下,这样一片荒地要想利用起来得花多少钱粮啊?”王景弘看着满地蒌蒿的荒地,有些担心。
“正因为是荒地,我们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将地拿过来,若是占了好地,本地士绅会乖乖同意将土地出让吗?我们拿来土地又不是为了耕种,而是用来建设织造工业基地,是几条大河的交汇之地,水力充沛,未来完全可以利用水车做为动力,用做织造工业的动力。”
郑和与王景弘二人已经对太子殿下最近频繁提及的工业一词熟悉起来,明白太子所说的工业就是织造工坊。太子殿下对于工业有着极大的热情,对农桑之事却很少提及。
衣食乃是人生存之根本,没有农桑哪里来的衣食,他们感觉太子殿下有点本末倒置了。
“殿下,自古当权者首重农桑,这也是我华夏能够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殿下不重农桑之事,下面就更不重视农桑之事,就算大明的丝绸织的再多,瓷器烧的再多也不能当饭吃,若是我大明百姓人人争利,为了利益改稻为桑,江南粮秣重地早晚会无粮可用。”郑和拱手对朱瞻基劝谏道。
不得不说,郑和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眼光在大明这个时代都是出类拔萃的,对于郑和的预测朱瞻基这个能够透视未来者,非常清楚的知道再往后百年江南原本的产粮重地所需粮食还要从湖广进口,大明的谚语也从‘苏湖熟天下足’,改为了‘湖广熟天下足’。
这也可以看出永乐大帝的识人之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细思之下不难发现仁宣两朝的政治班底都是永乐大帝留下来的。无论是三杨内阁,还是夏元吉等能臣都是永乐时期成长起来的。
对于郑和的劝谏朱瞻基深以为然,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士农工商缺一不可。之所以现在朱瞻基不愿意插手农业,是因为农业才是王朝的根本,别看朱瞻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对方方面面进行改变,可是对王朝最重要的土地朱瞻基碰都没有去碰。
朱瞻基的这些行为在士绅官员眼里顶多就是个不务正业的纨绔,放着好好的太子不当,非要去做满身铜臭的商贾。
这些行为并没有影响士绅的根本利益,就算是临清税关这种在士绅眼中的拦路打劫行为也不过是太子想要敛财而已。只要不动土地利益,士绅就能忍耐。
“孤不是不重视农桑,而是这农桑都把持在权贵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孤是不打算对土地进行改革。不动土地问题,不等于不重视粮食安全,这也是孤要求你们出海回程时主要以粮食为贸易物资的原因。
一旦开始对土地动手,就必须做好一年甚至两年我们收不到一颗粮食的最坏的打算。这时候要是没有粮食储备那就等于把自己给埋了。”
说实话,郑和对朱瞻基的解释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农桑问题如何重视也不过分,哪能听之任之。不过太子殿下已经给足了他的面子,能够耐心跟他解释。
郑和看得出来,太子殿下对他很尊重,郑和不知道太子殿下为何会对自己如此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敬仰。
“殿下,南洋粮食产量最大的两个地区,一个是占城,一个暹罗。其他地方的那些蛮夷全如猴子一般,吃饱了就靠在树底下休息,南洋没有冬夏之分,可以食用的吃食丰富,他们根本不用卖力耕耘就能填饱肚子。
如此丰富的资源造成了他们懒惰的思想,饥寒交迫在他们的那里根本就不存在。在这些地方我们要想交易,只能交换一些宝石与提炼并不存的金银。”
“这么好的地方,若是给我大明百姓,不出几年就会变成一个新的粮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南洋注定是我大明兴盛的基石。”
“南洋地方是好,不过我大明福建岭南的百姓还能适应,若是其他地方的百姓却很难适应。一个疟疾就是杀人的最大凶手,若是不能有效防治疟疾,大明百姓根本在南洋站不住脚。即使有少部分人能够坚持活下去,在当地土人占多数的情况下,早晚也会被土人淹没。
这也是我大明百姓在南洋习惯聚集在一起的原因,那些土人虽然懒惰,但是排外思想严重,我汉人若是没有武装保护,在土人眼里就是一只只肥羊,在他们食物不足的时候拿来杀掉。”
朱瞻基听得剑眉倒竖,冷笑一声说道:“大汉时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宣言,而我大明也必须要有这样的气魄。你们下西洋时,若是发现当地汉人受到欺辱,辱一人就是辱我大明一国,当挥兵戈以击之。
让蛮夷从内心感到害怕,见到汉人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汉人是不可侵犯的。汉人就是高等人,他们只配给我汉人做奴仆隶臣妾。”
朱瞻基想到后世那些白皮到处制造恐怖屠杀,最后还把自己包装成绅士,全世界的抢劫让自己过上了优渥的生活,然后又站在他们制定的道德制高点上,到处对人指手画脚,做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恶心姿态。
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马上就会改变说辞,双重标准玩儿的那叫一个纯熟。即使如此恶劣的行径,那些被他们欺负过的小国寡民对待他们一样是如同看待救世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