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所有的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上面的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就能说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里。这么说对么?”
“是的。不过其中愤怒更为复杂,关于愤怒涉及比较复杂我们先说简单的。”
“只有小孩才有儿童状态,还是每个年龄都会有?”
“都会有。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会跟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的对待,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小满陷入了沉思,在许久的沉默之后,他终于说话了:“听你这么说我发现我经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里。好像儿童状态下行动和语言都会不由自主,怪不得我说错跟做错不少事”说完,又陷入了沉默。
“但是到这里我们只说了一半。”
“什么意思?”
“关于‘儿童自我状态’,还有别的要说吗?”
“当然,还有很多要说的。如我们所见,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混合了上述几种基本情感。”家佳指向白纸板上的那几行字。
“比方说,婴儿为了获得食物和关注会哭闹,尽可能多地吮吸乳汁,吃饱后就心满意足地睡觉了。从出生第一天开始,这些天生的情感就开始运作了。随着这个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能量也更加充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反应是给予爱和安抚。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累了,甚至病了,就会表现得很严厉。又或者,父亲的育儿观念可能非常严苛,就会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怕‘惯坏’了他。”
“这么说的话孩子只能被动接受一切,”
“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这么想来我的父母这方面好像也不太如意。”
小满安静地坐着,陷入了对童年的回忆,想尽力记起童年时自己的感受。过了一会儿,家佳开口了。“你说得很对。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可他们该怎么学会应对呢?我是怎么面对父母的呢?我自己都不清楚?”小满问,兴致高涨起来,看得出来他在认真琢磨。
“婴儿和小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他们没法坐定下来计划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
小满的语气很强烈,好像他探讨的不是儿童心理学里一个艰深的话题,而是从非常私人的层面讲他自己的事儿。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嗯,当然了,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家佳说,
“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
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
“你说的我越听越玄乎了?”
“每次我觉得了解了一点儿的时候,你又继续讲别的东西了。”
“哈哈,”
“我知道关于这个话题我会说得有点儿多,但我认为这很重要。小满你得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这个我会在以后做解释。你没有理解的部分具体是什么?”
“你说我们在婴儿期就开始学习应对生活,我们得对自己天生的行为做出调整。这个具体是什么意思?”
“你的问题非常好。比喻来描述。想象在一个孤零零的荒岛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
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怎么看这个故事?”
“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如果那个人是我,我会造一艘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
“那也就是说,我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很好,你现在真的在学习了。正如你所理解的那样。从呱呱落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家佳在白纸板跟前画了一个圆,在上方写上“儿童自我状态”这几个词。接着他画了一条横线,把圆分成了两半。在圆的上半部,他写上“自然型儿童”,而在圆的下半部则写上“适应型儿童”。
“这一次我们谈了很多,也一定给了你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所以小满回去思考思考,过两天我们在接着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