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上下同欲

孙策再拜。“幽燕都护厉兵秣马,将平蛮夷。刘征东养精蓄锐,将取三韩。臣无事,来向陛下请教练将之道,以备奉诏征伐。”

刘协嘴角挑起一丝浅笑。

孙策这是话里有话啊。

荀攸、刘备都有事,就他闲着,所以来要个说法,练将之道只是托词,重点在什么时候能够出征。

看来他不仅改变了命运,性格也沉稳了许多。

当然也可能是张纮、张昭甚至虞翻教的。

“何谓练将之道?”刘协顺势说道:“如果你说的是讲武堂,那你应该去向虞祭酒请教才是。”

孙策也清楚刘协说的是什么意思,微微一笑。“虞祭酒能言练将之术,不能言练将之道。要问道,还是当向陛下请教才是。”

刘协含笑抬手轻摇,以示谦虚。

“哪有什么练将之道,不过是兵法基本准则而已。听闻君侯乃是孙子后人,想必熟读兵法,岂不知‘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所谓练将,正如习武要活动筋骨,能身随心动一般,使诸将知用兵之术,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罢了。”

孙策认真地思索了片刻,随即又道:“万一有人不臣,岂不是自作自受?”

“所以要上下同欲,只有同欲才能同心。”

“然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奈何?”

刘协闻言,严肃的打量了孙策两眼,眼中露出一丝异色。

他意识到孙策并不是敷衍了事,走个形式,他是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而且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如果教出来的将领反噬怎么办?

文官弄权,最多做个权臣,能像王莽一样篡位的毕竟是少数。可是武将弄兵就危险了,随时可能颠覆政权。

他是天子,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就算是拥兵数万的大将想要造反也会面对巨大的政治风险。

但孙策没有这个优势,他不能不考虑麾下将领拥兵自立的危险。

尤其是在海外,大将割据一方的可能性极大。

就像当年赵佗割据南越一样。

“君侯想得深远,这是好事。”刘协收起了笑容,脸上多了几分严肃。“设若有人,坐镇冀州,想拥兵作乱,你觉得冀州百姓会响应他吗?”

孙策不假思索的摇头。“不能。”

“为何?”

“陛下施仁政,兴王道,节俭而省宫禁,度田而安百姓,谁能过之?纵使有人取陛下而代之,百姓所得也不会比陛下所施更多。既然如此,又何必行大逆不道之举。”

刘协说道:“你看,这就是上下同欲的意义。”

孙策恍然,如梦初醒。“原来陛下说的上下同欲不仅在战场,更在朝野。臣明白了,臣明白了。”

孙策离席,大礼参拜。“谢陛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虽然他不知道孙策究竟领悟到了哪个层次,但他能如此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

他能在三国初期有一席之地,让曹操都感慨“难制”,凭的全是天赋。战场上也好,君臣之间也罢,他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靠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悟性和本能。

这样的人如果能够沉下心来思考问题,成就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相比之下,刘备的天赋就远远不够,成功更依赖于谋士。得到诸葛亮之前,他几乎是每战必败,提得上嘴的战绩屈指可数。

即使是现在,他的成就大概也会止步于三韩,最多是倭国列岛。

而孙策却能在短短几年间横扫江东。

刘协对孙策的期望又高了一成。

“君侯请起。”刘协离席,将孙策扶了起来,拍拍他的手臂。“有一件事,可能有些冒昧,还望君侯三思。”

“岂敢,请陛下直言。”

“你我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年少丧父。先帝享年三十六,令尊享年三十九,都是英年早逝。如果他们能多活十几年,哪怕是半百之后,形势或许都会大有不同。”

孙策感慨地点点头,深表赞同。

别看他现在春风得意,封侯拜将,可是父亲刚死的那两年,他是真是绝望。

天子更惨。先帝驾崩的时候,他才九岁。面对董卓,他完全没有反抗能力。若不是他天赋过人,又有一群忠心耿耿的老臣护佑,也许早就死于乱世之中。

“所以,保重身体是你我要共勉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亲冒锋镝这样的事,你以后尽量少做。我听说攻襄平时,你有几次都是先登,这是一个大将应该做的事吗?”

孙策尴尬地无言以对,只能拱手领命。

在攻襄平,他的确有些心急。为了能抢个首功,不惜带着最精锐的亲卫营强攻,几次面对生死。

即使如此,最后还是被刘备抢去了首功。

有了共同语言,刘协与孙策之间的距离更小了,交流的话题也更加深入。

刘协简单地向孙策交待了南征的相关准备,具体的事务会有专门的人员与孙策对接,不用他亲自解答。

孙策关心的是战船,但南征要准备的绝不仅仅是战船,还有风土人情、当地物产,以及疫病。

与向北只要考虑严寒天气带来的麻烦不同,向南要考虑的地理因素更多。首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装备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否则不用打,中暑就能造成大量减员。

此外,南方气候湿热,蚊虫、瘴气之类的也比北方严重。尤其是在山林中作战,如果不熟悉地形,贸然闯入危险之地,很可能不攻自破。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要考虑的,而且有所准备。

所以南征准备的时候肯定会很长,孙策的步伐也会远远落后于刘备。

好在孙策比刘备年轻一辈,等得起。

当然,也必须等得起。

如果他一心急着出征,片刻也不肯等待,那他肯定走不远。

孙策认真地听着,越听越自惭形秽。

他像天子这般大的时候,正以冲锋折锐为豪,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击败对面的敌人,斩下他的首级,从来没有想过超出战场范围的事。

可是天子的目光却看向了万里之处,西至罗马,南至交州,甚至是比交州更远的地方。他考虑的事情,更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遇到的问题。

同样是人,眼界差距却有天地之别。

与这样的英主同时,是幸运还是不幸,就看你怎么想了。

孙策随即想到了张昭。

张昭反对天子强行度田,甚至在渤海取消了度田,一心想以德服人。现在看来,他注定会失败,自取其辱。

他根本不明白,度田就是天子与百姓同欲的基础。拒绝度田,将无数百姓拒之门外,所谓的德政也就成了士大夫的德政,与百姓无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