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满载而归

第一次看到赵国的上计数据时,刘协便曾为诸葛亮担心。

他太显眼了。

作为国都,又是商业基础雄厚的大城,邯郸县的经济实力居赵国之首没什么问题,而且应该如此。

但是你比其他几个县高出一大截,形成了碾压的优势,一枝独秀,不仅让别人的面上无光,还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心态崩了的甚至会说这不是你诸葛亮的本事,而是因为你是天子看中的人,所以各种资源向你倾斜,枉顾公平。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争的,大家躺平,看你一个人表演就是了。

杨俊应该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见面就说明了原委,减轻诸葛亮可能承受的压力。

其他几个县的令长虽然不在,但司徒杨彪在,杨俊的这个意见会通过杨彪之口,传到其他人耳中。

再说了,天子和司徒有了心理准备,其他人再想说风凉话就难了。

杨俊人到中年,心思要比诸葛亮缜密得多。

刘协唯一不理解的是杨俊与诸葛亮同城而治,为什么不事先提醒诸葛亮,非要等诸葛亮犯下无心之失,成为众矢之的,杨俊才会他出面说明?

刘协先想到的是诸葛亮拒绝了杨俊的提醒,坚持要如实上报。

至于是否如此,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就只能私下里问了。

听完了杨俊的报告,刘协随即和赵王刘珪聊了几句。

刘珪沉默寡言,刘协问一句,他答一句,绝不多说一个字,看起来多少有些压抑。

刘协也没多说什么。

他对这些宗室没什么太高的期望,如果不是担心引起舆论震动,他甚至想将他们全部免了。

一百多年下来,这些人已经养废了,根本起不到拱卫皇室的作用。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真有本事的话,朝廷又紧张了。

毕竟年代久了,血脉疏远了,野心却有可能随着实力增长。

如何对待宗室,是帝制的一个重大难题,直到清朝才摸索出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却还是避免不了手足相残这样的惨剧。

刘协现在还不想动他们,维持现状,等待时机。

来到邯郸县界,诸葛亮出现在迎接的队伍中。

让刘协意外的是,诸葛亮身边还有另外一个人,周瑜。

看着两个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站在一起,任谁都要喝一声采。

两人上前见礼,刘协好奇的问了一句。

“公瑾,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周瑜笑道:“臣前日由飞狐道入塞,听说陛下移驾赵国,就改变了路线,径直赶到赵国来了。一路急行,未及通报,还请陛下恕罪。”

“找到那条大水了?”

“找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届时一并向陛下汇报。”

刘协心中欢喜,转身叫过孙策。

他乡重逢,周瑜、孙策都很意外,也都很兴奋。

趁着这个机会,刘协向诸葛亮转述了杨俊的解释,并问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似乎早有准备,平静地说道:“臣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只记得陛下的一个教诲,凡事必先求真。上计关系重大,不仅影响朝廷的收入,更能影响朝廷施政的方向,岂能虚饰?无中生有、虚增政绩固然不好,掩饰既有成绩,只求自保,亦非大臣所宜为。”

“不担心明年成绩不佳,被人笑话?”

“不担心。”诸葛亮从容说道:“臣只知尽力做事,不关注其他。”

他突然轻笑了一声:“况且依臣的估计,这三四年都会是发展最快的时候,其他诸县根本赶不上。等势头稍缓,臣已经不在邯郸令的任上了。有压力也是继任的压力,与臣无关。”

刘协微怔,还没说话,杨彪先笑了起来,伸手指指诸葛亮。

“小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再者,你怎么知道只做一任?或许百姓认可你,让你再做一任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拱手还了一礼。“论起锋芒,亮岂敢与令郎杨德祖相提并论。不过说起令郎,亮倒是有一点意见。”

杨彪大感意外。“哦?”

“令郎在汉阳将满一任,该做的都做了,再留在汉阳意义不大,杨公何不将他调任更需要他的郡国,以尽其才?”

杨彪转头看了一眼刘协。

刘协点点头。“司徒的确应该考虑一下了。”

“唯。”

——

行营扎在丛台。

丛台本是赵武灵王的宫殿旧址,因台阁相连如丛而得名。如今那些宫殿自然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土台,可以登高望远,吊古思今。

站在高台之上,刘协听周瑜说起了漠北之旅。

他这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见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部落,看到了想都不敢想象的风景,眼界大开,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使命。

首先,他找到了横贯东西的大河,沿河上溯,找到了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又找到了北海附近几条向北、向西的大河,基本验证了以水师运粮的可能性。

其次,他证明了刘协的猜想。

这些年,北方越来越冷,北方森林里的蛮夷正在南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不过北海之北的部落大多实力有限,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不是被鲜卑人杀死了,就是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但是他听说,向西数千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过了那道山,有不少平原,那里的森林更适合人居住,部落的实力也大得多。

最后,他见到了一些与中原人非常像的部落。

据那些部落中的老人说,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的确是从南方来的,只是时代久远,已经没人记得具体的年代,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几千年的,甚至有人说是几万年前。

那些人没有文字,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稀能听到些与古音很相似的发音。

“臣大胆猜想,他们可能是商人后裔。”周瑜说道。

“何以见得?”

“据说武王灭商时,商之主力大军正在东征,得知朝歌被焚,纣王身死,那些人无力复国,又不肯事周,便选择了出海求生。一部分人沿着海边而行,箕子就是其中一员。到达辽东后,有些人随箕子留在了朝鲜,更多的人则继续向前,直到极北之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就曾记载,扶桑蜃海以外,还有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和臣所看到、听到的情况非常相似。”

刘协忽然心中一动。“或许应该派几个学者去研究一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