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说到浩成与玄恩大师不打不相识,并且邀请玄恩大师在紫禁城传授浩成武艺。
话说大理国世子段世虎在北京城逗留期间,多次霸占强抢民女,一开始百姓报官,请求顺天府尹解决此事。结果顺天府尹却因怕事,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浩成下令将顺天府尹与段世虎一同处死,并让刑部部长包永年兼任。而且浩成还按照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的设置《大诰》的方法,也命刑部部长包永年与首辅范直清编制一本《大诰》,并在紫禁城门口设置登闻鼓。
登闻鼓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乡野百姓,只要你是大宋子民,均有权敲击登闻鼓。所表达的诉求,不一定非得是军国大事,“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举起棒槌,“咚咚咚”地敲响那面直达圣听的登闻鼓。
其次,目前浩成统治下的大明国的法律基本照搬了历史上明朝的法律。因为历史上明朝的法律相对最完善!例如《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明孝宗的修律,更将“版不因言杀人”写入律法权。
大明律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备受推崇的法律奠基,近代的欧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从《大明律》中受益颇多。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世轻世重”,“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所以浩成也全面照搬,便成了这个世界的《大明律》,但有些地方略有修改(会在后续章节陆续体现出来)。但是浩成觉得《大明律》中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完善,因此命刑部部长包永年与首辅范直清编制一本《大诰》,作为《大明律》的补充。
其实《大诰》也是浩成照搬了历史上朱元璋制定《大诰》的事迹,只不过历史上的《大诰》里包含了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案例,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当时的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而浩成的《大诰》则没有案例,只有补充的律法。
其中规定如犯酷敛百姓,贪污税粮案;放卖官差,私役丁夫案;妄取扰民,私吞商税案;谎报灾情,侵没赈济案;及其他等形形色色的贪赃受贿案,皆处以重刑!而起解官物,卖富差贫者,族诛!贪赃纳贿、说事过钱者,凌迟处死!盗卖仓粮者,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仍留本仓守支!驿丞科敛驿夫,断趾枷令驿前!。
《大诰》中所列出的律法极严酷,已经超出《大明律》的量刑标准,从《大诰》中可知,大明国刚刚建立,为了惩治贪官,则复用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久废之刑,创设断手、剁指、挑筋等古所未有之刑;又有或一身而兼数刑,或一事而株连数百人,皆出于常律之外。
浩成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者,所犯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拒不接收者,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而大明国各地的学校和甚至科举策试也会以《大诰》为题。
并且浩成下令百姓如需上访,只要手持一本《大诰》,一路上访,就会畅通无阻,途中更是无人敢拦,拦者不论皇亲国戚还是当朝重臣一律死罪。
但是浩成只是鼓励百姓上访,不准“越级绑缚”。也就是说,百姓在上访的同时,是不可以把上访涉及到的贪官污吏直接捆绑,押解到京城治罪。这是防止百姓公报私仇。因为有一些地方百姓,会假装响应皇帝的号令,把当地衙门的官员绑起来勒索钱财,如果不给,就威胁将其绑到京城让皇帝处理。
更有甚者,当地官员为了不丢掉自己的乌纱帽,严防百姓,造成了恶吏肆意欺压良民的现象,最终,就会造成没有人再敢越级上访了。
这就是人性,既要惩恶扬善,又要防止有的人“歪嘴和尚念歪经”!把好的制度给破坏!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因为自古以来,民斗官就没有赢过,很多官吏特别是胥吏,他们在百姓心中就是“地头蛇”,连新上任的官员都不敢招惹,更何况是普通百姓了。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财力、人力雄厚的大家族,又有谁有能力上访呢?就算逞一时之快,上报了皇帝,也害怕回去之后,被秋后算账。
除此之外,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到达京城则需要跋山涉水,百姓上访的过程中,需要不少的费用,长路漫漫,在上访途中,还要承受着各级官员的刁难。因此,百姓上访得到的则比失去的更多,时间一长,大家都懒于上访了,不过有总比没强!
而且浩成的大明国官员的工资制度是照搬了宋朝官员的工资制度,并没有照搬历史上的明朝官员工资制度。所以浩成以为如此高薪养廉,官员们贪腐的机率应该大大降低了吧。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事与愿违,让浩成没料到的事,人的贪念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首要看大小,其次看触发贪念的时机与条件,这里暂不细说。
处理完段世虎之后,浩成觉得为了大理国有可能会趁机进攻大明,召集内阁大臣商议用兵之事,当然浩成本身心里就想把大理收回来,自五代十国时期,白族人段思平在推翻大义宁国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理”。
大理政权的统治范围很广,包括我国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此外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也是它的统治范围,可以说当时的大理国国力强盛、称霸西南。
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www.youxs.org。
大理国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设置八府、四郡、四镇。
北宋建立之初,并没有和大理国接壤,直到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刘光义率领5万精兵,兵分两路,讨伐后蜀政权。拿下后蜀政权后,全斌将西南的地图进献给皇帝,同时提出挥师南下,征讨大理。
但赵匡胤看了看地图,觉得大理国地区云贵高原地区,此地有不少高山大河,地理情况十分复杂,不利于大规模军队的行军。再加上云贵高原地区瘴气很厉害,宋军以北方人为主,很容易水土不服,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大理的国力很强,而且大理的统治范围很广,不仅拥有数十万军队,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十分精良,战马的数量也很多。
加之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却通晓历史,他知道强盛一时的唐朝就是因为与南诏(统治云贵地区的政权)发生战争(“天宝战争”),导致兵力空虚,引发安史之乱的。而当时的北宋刚刚建立5年,www.youxs.org,况且天下还没有统一,根本没有必要对西南用兵。
再者赵匡胤考虑与其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北宋每年还要从大理购买上千匹战马,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用玉斧“画大渡河以西”,然后说道:“此外非吾有也!”划定了北宋在西南地区的边界,宋军不得渡过大渡河,换言之就是承认了大理政权的存在。
而且北宋与大理的确也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大理国经常派出使者进贡,宋朝对大理历代的君主进行封赏。
不过浩成觉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再说大理本就是中华国土的一部分。但是从北京发兵到云南路途遥远,地形不利用大兵团作战,所以派遣的军队必须少而精,更重要的是朝中大将都需要对付北方外患以及西北方向的西凉,都不宜轻动。
经过一番讨论,浩成决定派西平侯沐闯为主帅,领军前往贵州,准备伺机对大理国征伐。之所以选沐闯为帅,除了上述原因朝中大将不宜轻动之外。
主要是因为沐闯少年英雄,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前沐闯随浩成征战,兵法武艺均有长进,再者沐闯年纪虽轻,但聪明敏悟,在五军都督府担任都督佥事时,处事果断,解决问题快,毫无遗漏,诸将领以及安娘也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而且沐闯自从上次目睹了大理国段世虎强抢民女之事后,对大理国的印象极差。
其实打仗就需要跟敌人有过节的人,因为跟敌人有过节,这种人打起仗来,会越打越猛!
随即浩成发布诏书,命西平侯沐闯为十八军军长,监军由原山东济南府守将贾延武担任,贾延武乃是云台三十六将之一“银戟太岁雪天王”贾复的后人,贾延武长得与先祖颇为相似,且武艺高强。行军参谋由浙江台州总兵朱逸奇担任,并令沐闯三日后出发,先与贾延武、朱逸奇在江南会合,然后率领大军进驻贵州相机攻打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