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

“嗯咳。”

朱元璋愣了几秒,随后转移话题道:“怎么忽然过来了。”

说着他又摸向皮皮的脑袋,脸上露出笑意。

“过来汇报工作啊。”

朱云峰笑道:“老祖宗投了钱,那就是天使投资人,咱得向您汇报一下进度嘛。”

“嗯。”

朱元璋点点头道:“说说吧。”

“现在公司已经组建起来了,正在招人,镇里的资料也看了,可以租地了。”

朱云峰说道:“我们镇目前闲置的土地很多,镇里的意思是租一万亩都够,但资金压力太大,我想先租五千亩。”

“我算过了,五千亩地,产粮最少有1600万斤,以每亩地需要20斤种子来算,够给大明八十万亩地。”

“届时我会多搞点种子、化肥和农药,大明这边也可以同步种植个几千亩,那样的话总产粮应该能达到3000万斤,能种一百五十万亩地了。”

“这样一来,明年下半年大明种一百五十万亩水稻,产出的第三代种子到后年上半年,基本就能够推广到全国。”

“当然。”zusi.org 狐狸小说网

他顿了顿又道:“这只是估算,实际情况可能没理想得那么好,因为所有粮食不可能全部适合当种子,需要选种和优化。但应该也差不多,在产粮上大明缺少农药,也只能用土制化肥,预计产量上可能要比现代少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季度产粮约500斤,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比大明每亩400一年的产量高很多,翻了快两倍了。”

大明开国初期,南方是人口和经济中心,所以朱云峰才先以水稻为主,小麦的话目前北方人口太少,不适宜推广。

现代常规水稻亩产基本在600-800斤左右徘徊,800斤以上的是试验田。

但那是化肥农药加上高产种子的情况下。

目前只有高产种子加土制化肥,以农药和工业化肥能增产30%来算,他们的产量至少得少三分之一。

当然。

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科学种植。

当今粮食生产可不是化肥农药种子那么简单,这些加一起最多增产50%。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种植的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等等。

比如选种与整地、播种与育秧、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都是科学种植的重要环节。

古代老一辈农民虽然也有丰富的经验,但相比于现代化科学管理还是远远不如。

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也非常重要。

不过这一点朱云峰也做了考量。

整个布局就是,他会在明年上半年安排五千亩的种植。

然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培育。

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拍摄,拍摄的视频会立即送去大明,到时候给这边整上一块幕布,搞个放映机,召集大量农民来观看学习。

同时大明也同步开展试验种植。

他们这边搞五千亩,大明那边也搞个几千亩。

他们这边怎么科学培养,大明那边翌日拿了视频资料,种地人员就观看学习,跟着一起做。

这样也能把技术传播过来。

因而到时候只要相关技术能够学到位,增产还是没什么问题。

跟大明那边一年平均亩产400斤比起来,即便是一年亩产500斤也是个巨大的农业革命了,何况顺利的话,至少一年亩产800斤以上。

年产800斤在现代能亏得苦茶子都没,但在古代就是一户农业家庭收入翻倍,整个封建社会的物资将迅速充沛。

这样的变化对于古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常规水稻最多也就六七代还能保持高产,到六七代之后,就会退化。

所以在留种问题上,大明最多保持两三年就得重新换种子。

不过这也不算困难。

他们在现代也会一直保持着种植,种子可以不断往大明送,大明那边把前代种子的后代送过来替换,如此能保证种子常留常新。

只要第一批水稻种子送过去,二代水稻成熟,用来弥补第一代种子的缺口,那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当然。

到时候还得想办法建立自动化传送带,让老朱派人来。不然光靠朱云峰、朱棣和季赫三个人来回搬可能得累死。

“嗯。”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目标朝着他们的预想的方向前进就行。

朱云峰又继续道:“先种五千亩,然后养殖各类家畜,肉就不送到大明来了,但可以把优质的种猪、种养、鸡鸭、种牛送过来培育。”

“为什么肉不能送来?”

朱标好奇问道。

“要是肉过来,就不能补缺口了,会被查的。”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种出来的粮食,有免税政策和自产自销原则,只要不放在市场上去卖,没有人管。但我养出来的那么多肉不见了,怎么可能会不被察觉?牲畜疫病检测部门、税务部门都会调查,到时候肯定会被发现,想在现代瞒点东西很难的,你们以为我容易啊。”

“好吧。”

朱标就也没说什么了。

“就是目前资金基本上也就只能维持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就跟不上了。”

朱云峰又道:“不过老祖宗放心,我这次不是来要钱的,等我第二季度把东西送来大明到时候再给我下一步的资金就行,这样明年大明在粮食上就能走上正轨,到后年就可以进行工业积累了。”

“我到时候在这边开设工业部门,搞些加工厂之类,大量收购银,以纪念币的形式铸造银币,送到大明流入市场上。”

“配合丰富的粮食产能,大明的经济也能够迅速活络起来。”

“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些银币都是归大明皇室,完全可以以我之前说的以工代赈的形式将财富分配下去。”

“这样顺便还能建设大明全国的基础设施,道路、水利等等。”

他笑道:“不出意外的话,大明会在五年之内,从刚建国的举步维艰,到国力膨胀数倍不止,国力上去了,就能够搞其它东西,教育、科技、军事、经济都能同步发展。”

“好!”

朱元璋非常满意,说道:“我拭目以待!”

“嗯。”

朱云峰把今天的饼画完,就说道:“那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

“等一下。”

朱元璋伸手说道:“还有事。”

“咋了?”

“你上次不是说要给我们拿手机和平板电脑吗?”

“这两天忙,没给你们下载资料,明天给你们送过来吧。”

朱云峰说道。

手机和平板电脑都买了。

但大明这边没有网,跟砖头没什么区别。

所以需要把各类史料下载到手机和平板电脑里才能观看。

文字资料倒是简单。

不过视频资料就得找。

而他恰好这两天去县里办事去了,一直没来得及。

“嗯,那尽快。”

朱元璋点点头道。

“对了。”

朱标忽然说道:“汪广洋自缢了,云峰你怎么看?”

“我能怎么看?我坐着看。”

朱云峰一头雾水,后面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还问自己干嘛。

“汪广洋的死,可就意味着胡惟庸的案的开端。”

朱标意味深长地说道。

“嗯,这事老祖宗问过我,我也跟他说了,只除首恶,降低影响。”

朱云峰说道:“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师出有名,大明的问题就在于老祖宗和二祖做了太多师出无名的事,比如大肆牵连,搞太多屠杀,加上各种压迫式制度不合理导致。明初四大案,只有郭桓案是名正言顺地查贪腐,其余案件都是强加的罪名。你要集中皇权没问题,但必须要有充分的名义。不然随便按个罪名,朝野上下肯定不服。”

朱标就又追问道:“有什么具体方式吗?”

“.......”

朱云峰想了想,目光在朱元璋和朱标脸上扫过。

朱标一脸好奇,朱元璋则面沉如水。

其实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并不希望朱云峰过多干涉他的大明江山。

皇帝可以把权力分给自己的儿子,那是因为在他的心目当中,自己的长子是一位优秀的继承人。

他可以继承自己的大明江山,分享权力只是培养长子的过程。

然而眼前这位二十多代的后辈子孙,可跟他没有亲情一说,以前就素未谋面,自然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什么感情。

所以朱元璋不允许朱云峰对大明指手画脚。

但儿子问了,他也不会反对。

至于朱云峰,他自己隐隐能够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

这是一种直觉,朱元璋似乎本能想把他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不过对于他来说,其实无所谓。

又不是穿越到古代回不来,随时可以进出自如的情况下,对古代生活本来就没什么向往。

古代唯一一点好可能就是空气稍微清新点,没那么多科技与狠活。

相比之下现代生活就太好了。

吃得好住得好,科技、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条件也好。

脑子有病才喜欢古代不喜欢现代。

但朱标似乎不这么想。

颇有点想拉自己进入大明权力中心的意思。

朱云峰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却也懒得细究,而是说道:“那要看怎么个处理方式了。”

“哦?”

朱标问道:“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

朱云峰耸耸肩说道:“看是上下都信服的局面,还是敢怒不敢言的局面。”

朱标立即道:“先聊聊如何上下都信服?”

“那说说,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捉贼捉赃,摆事实拿依据,要把确凿证据搞出来,当着他们的面给他们看,才能让人相信。”

朱云峰说道:“比如搞胡惟庸,胡惟庸的罪证搜集好,把罪证摆在百官和百姓面前,让人心服口服,这样就不会丢掉朝廷的公信力。反而如果给他捏造罪名,然后以捏造的罪名大肆牵连,那么官员和百姓对朝廷的信赖程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嗯。”

朱标微微点头,他觉得很有道理。

“公信力这个东西听起来很虚,但其实它非常重要。商鞅变法,先是城门立柱,让秦国百姓相信他是信守承诺的人,才能把制度推广下去。”

朱云峰看了眼朱元璋道:“不提大明朝廷后来因为丧失人心,丧失公信力而被大家抛弃,单说一个后续推广稻种,百姓几千年已经习惯了这样种植方式,忽然要他们搞新的方式,相信很多百姓都不敢尝试。因为万一失败了,他们可就要倾家荡产,甚至饥饿而死。但如果大明朝廷的公信力在,并且给出承诺,产粮不达标会补贴百姓的话,那么大家就会踊跃参加!”

嗯?

朱元璋眯起眼睛,这小子在点自己呢。

“那敢怒不敢言呢?”

朱标又问。

“就是刚才说的啊,捏造罪名,直接开杀。”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只杀首恶的话,还是能极大降低影响力,但对公信力有一定影响,只是不像历史上那样杀十几万人,导致南京人口少了一半那样恶劣而已。”

“父亲,云峰言之有理啊。”

朱标马上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眯着眼睛看向朱云峰道:“嗯,此事我会考虑。”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朱云峰笑道。

“什么方法?”

朱标好奇。

“这件事直接让太伯爷亲自操办!”

朱云峰看向朱标。

“我?”

朱标愕然。

自己来操办一场屠杀?

“是的。”

朱云峰点点头:“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胡惟庸案的本质其实不是杀贪官污吏,而是老祖宗想搞掉丞相,加强皇权对不对。”

“......”

朱标沉吟没有说话。

朱元璋也没有说话,基本就是默认。

因为在胡惟庸案当中所有的官员其实都不是以贪腐处死,而是以造反为名。

胡惟庸能不能造反朱元璋还不知道吗?

但只有这个罪名才能牵连这么广,能杀十多万人的地步,震慑天下人,让百官颤栗。

甚至十多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还能继续杀。

因而本质上就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所为,跟查贪腐没什么关系。

“加强皇权,牵连那么广做什么呢?没有什么意义,下面那十几万人难道都会和老祖宗争权吗?不现实的。”

朱云峰指出问题根本所在道:“实际上跟老祖宗争权的就是中书省,所有奏折都会先报到中书省,由左右丞相审批,而胡惟庸把持了中书省,经常自己擅自做主,没有把事情报告到老祖宗那,这才是老祖宗忌惮的根本原因,那么搞掉胡惟庸以及他那一党成员就行了。”

“甚至他那一党成员都不一定要都弄死,因为这群人就是群墙头草,跟着胡惟庸只是因为胡惟庸有权势而已,胡惟庸一倒台,他们马上就会跪倒在老祖宗面前。”

他耸耸肩道:“说真的,胡惟庸和蓝玉肯定死不足惜,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直接捏造罪名就有点离谱了,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才行。”

“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公平。不能给他们捏造罪名胡乱定罪,而应该讲事实,拿出依据来,让人心服口服。”

“太伯爷出马的话,他作为太子,百官信服,在军队当中也有拥趸,品德也被人信赖。”

“只要他查出证据,摆在事实依据,那么天下人就会相信胡惟庸真的死不足惜,没有人会因此而对朝廷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就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说到最后,朱云峰目光看向朱标。

朱标太完美了。

完美到百官、军队乃至百姓都服他。

所以他出马,除非故意包庇,否则应该能拿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哼!”

然而沉默许久的朱元璋忽然冷哼一声,说道:“你懂什么?那些党羽必要除之。”

朱云峰想了想道:“是因为察举制吧。”

朱元璋惊讶道:“你知道?”

“嗯,那肯定的,这段时间我可是没事就泡在逼乎,天天查资料。”

朱云峰嘴角一咧,得意不已。

虽然他对大明的历史储备知识不够,但架不住逼乎人才多啊。

有需要就去查,自然能查出关键。

朱元璋之所以要处理胡惟庸,是为了加强皇权。

但胡惟庸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一大帮子官员跟着他混,那自然得清除干净。

其中根源还在明初察举制上。

明初朱元璋就恢复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但科举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选拔出来的人能力非常差。

为此朱元璋不得已学汉代搞察举制,让官员举荐有能力的人出来做官。

而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这些人,就不断举荐党羽。

他们举荐自己的好友当官,好友再举荐好友,势必让朝堂上全是他们的人,以至于朝政被把持,让朱元璋生出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可以说,受到明初察举制的影响,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察举利益集团。

杀胡惟庸,就得杀一群人!

因此朱元璋才大肆搞株连屠戮,就是为了消除整个胡惟庸党羽的影响力。

“那你倒是说说,这群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目露凶光,倒不是对朱云峰,而是对那些官员。

“其实杀不杀还是取决于我刚才说的两个局面。”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想蛮干就杀呗,不想蛮干,想保持朝廷的公信力,就查。有罪杀,无罪放,当官的任上没有作为就罢黜,公平一点,上下就一定会信服。如果查出胡惟庸一党全是贪官污吏,只要证据摆出来,全杀了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所以我一直强调的不是这些人该不该杀,而是该杀的要怎么杀,不该杀的不能杀。甚至说句难听点的话,老祖宗其实你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朱元璋皱眉道:“什么意思?”

“很简单,你是为了加深皇权而加深皇权,导致人心散了。”

朱云峰说道:“最巧妙的方式其实是打着别的旗号加深皇权,比如查贪腐,或者罢黜无能官员,找理由一定要合情合理,而不是捏造罪名。”

各种史料其实都已经证明胡惟庸没有能力造反,因此本质上来说,造反就是朱元璋给他按上的罪名。

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动手的话,管你是不是清官贪官,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只要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上来的,那就一律给你按上造反的罪名牵连诛杀。

不止是官员本人,还有家属,乃至亲密过往的朋友,甚至是邻居。

一套组合拳下来,先杀个十几万人再说。

但这样做还是会回到朱云峰最早说的那个问题,那就是这么大肆搞株连,损害的是大明朝廷的公信力。

胡惟庸造反了没有,他们自己造反了没有,他们难道还不知道吗?

别人一看你大明这样对待我们。

我是个清官,或者我只是个普通百姓,只是与那些人认识,我就得死,还给我捏造了造反的罪名,那我凭什么要为大明奉献?

如此一来,大明归属感流失,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心皆散。

而朱云峰的意思很简单。

想达成你加强皇权的目的不难,关键在于你想不想保持大明的公信力,想不想让官员和百姓依旧保留归属感。

不想保留就跟历史上那样,按个造反的罪名就开始大开杀戒,让世人胆寒和心寒。

想保留就得正大光明一点,讲事实讲道理一点。

难道胡惟庸一党人人都是该杀的贪官污吏,他们的家属乃至朋友邻居也都是坏人?

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就实事求是,讲点公平。

查到是贪官污吏,杀,没毛病。

查到是碌碌无为的庸官,不贪污也没干坏事,那就罢黜。

查到是有作为的好官,那即便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也应该奖励,甚至升官夸赞。

这样一来,上下都信服,堵上所有人的嘴。

毕竟杀贪官污吏是没错的。

处理那些以权谋私,嚣张跋扈的官员也是没错的。

证据也有。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顺便加深了一下皇权而已。

而朱元璋本末倒置的就是这一点。

为了加强皇权而大开杀戒,以至于归属感和公信力降低。

却不知道做事巧妙一点,能达成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能够让事情合情合理,外人挑不出毛病。

这其实跟项羽分封诸侯一个道理。

大家都觉得项羽分封不公平,可又忌惮项羽的实力,不敢与他翻脸。

此时刘邦站出来指责项羽杀死义帝熊心,联合诸侯讨伐项羽。

实际上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项羽,但当然不可能把这个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因而用这个借口就能让大家站在道德高地上开展联合讨伐的行动。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也是如此。

师出有名、大义名分,听起来很虚。

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讲究这个,就在于它有的时候能发挥巨大作用。

朱元璋捏造造反的罪名搞屠杀,那百姓和官员肯定不服。

可如果以反贪腐,或者找到这些官员的罪证杀人,那大家就只能心服口服,这才是最基本的逻辑!

而若是朱标来操刀,以他本人在朝野的威望,那就更加不会引起别人的惶恐。

所以师出有名,非常重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