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大学的小礼堂今天座无虚席,刚刚结束的极高规格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已经令人感到意犹未尽,答辩委员会主席、清北大学校长、科学院院士习院士又特别地亲自为陈晔博士的答辩举行记者招待会,这是自清北大学有博士答辩会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再一次把今天的答辩会推向高潮。
“我是新京快报的记者,请问习校长,您对您的学生陈晔有何评价?”
习校长习惯地压了压话筒,哈哈一笑:“这位记者朋友真是快人快语,这样说吧,自从改革开放招生以来,我们学校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招了各省状元近千名,这位来自江西临川的状元,十五岁入我清北大学,二年完成本科学业,是所有状元中最优秀的一个。更加难得的是,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在短短四年拿到文理双博士的学生。特别是他今天的答辩论文‘大陈王朝的最后五十年’,不但填补了中华历史的空白,也填补了世界历史的空白,在史学、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小小年纪,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前途不可限量呀。”
习校长话音未落,前排的另一个记者马上站起来对着陈晔问道:“请问陈博士,两年前你拒绝了多个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院的邀请,转而攻读史学考古博士,当时是什么原因让你作出这样的决定。”
陈晔微笑地点了点头,朗声回答道:“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大前年暑假,我回到临川老家,清理我家的老宅子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族谱,族谱记载了明、清以来陈氏家族三十几代人丁的详细情况,本来很平常,可是族谱的序里一段记载引起了我的兴趣,序里写道‘陈烨,本族本脉始祖,大陈天威四十一年状元,拜一字并肩王。’因为我业余时间非常喜欢研究历史,我知道大陈王朝比明朝还早几百年,虽然这几百年族谱没有任何氏族延续的记载,可把陈烨作为我们陈氏这一脉的始祖,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大陈王朝的历史记载资料,我了解的虽然不是很多,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没有什么一字并肩王的记载,是史料未载,还是族谱有误,我决心找出真相,谁知这一栽进去就出不来了。”
陈晔喝了一口水,看了看下面,下面的数百人鸦雀无声,屏住呼吸等待陈晔的下文。
“接下来的时间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对整个大陈王朝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大陈王朝的历史虽然不算是很长,但也和其他王朝一样,帝王更替,兴衰起伏,根本就没有发现有一字并肩王的记载,按理说,册封一字并肩王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朝廷的大事,也是举国大事,不可能找不到蛛丝马迹,后来在我父亲的帮助下,我查阅了全部的临川县志,奇怪的是,县志里也没有大陈王朝的记载。值得欣慰的是,在考证陈烨是不是大陈王朝的状元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清代的县志里有一个县令总结了临川才子的由来,是因为临川是状元之乡,历史上出了七位状元,其中列举了六位状元,那还有一位是谁呢,是不是陈烨?这个疑问一直让我茶饭不思,因此我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学校,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月,对大陈王朝又有了新的发现。”陈晔停下来看了看坐在旁边的校长,校长微笑的点了点头。
陈晔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看着下面伸长脖子的人群,继续说:“因为我家族谱记载陈烨是大陈天威状元,所以我专门针对这一时期进行研究。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陈天威年间的史料记载更少,有些是惜字如金,模棱两可,最后可以说是东拼西凑,联想带猜想,甚至用上了我的数学专业知识推算,才得出以下结论:大陈天威是大陈王朝的末期,天威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差不多是大陈的最后一位皇帝。短短几十年,大陈天威由衰落到强盛,再由强盛到极衰,就在亡国的最后时刻,突然逆袭成为极强的王朝,威震四夷,天下来朝。再后来就又突然销声匿迹,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陈晔话音未落,台下一阵骚动,记者们纷纷举手,要求提问。
陈晔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接着说:“得到这样的结论,当时我也大感意外,确实是匪夷所思,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大陈天威皇帝,能够把天下治理得由弱变强,这非常正常,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皇帝骄奢淫逸,不理国政,王朝再由强变弱,最后被取代或者王朝灭亡,亡*国之君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可是大陈王朝的最后,它不是这样的走向,而是逆势再一次在极短的时间里,由濒临灭亡,走向极强,恐怕这不是人力所为。遍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陈王朝出现了如此匪夷所思的结局呢?这一次逆袭跟陈烨有没有关系?后来这个王朝为什么又会销声匿迹,没有任何史料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呢?谁才是大陈王朝的最终掘墓人呢?”
陈晔再一次停了下来,下面的记者再也按捺不住好奇之心,不等陈晔开口,纷纷举手提问。
一个记者站起来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声问道:“陈博士,刚才你说得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就仅仅是靠你的数学推理吗?有没有证据来佐证?”
“呵呵,这位记者问得好。”
陈晔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近几十年来,数学在考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是考古学家的共识。特别是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来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令某些考古瓶颈豁然开朗,不过这也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史料或者文物来支撑。遗憾的是,关于大陈王朝的史料非常少,大陈天威的史料更加少之又少,文物也不是你想找就找得到的,所以研究起来就非常困难,利用数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来进行定量研究,结论就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今天的论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加入进来,共同揭开大陈最后五十年之谜。”
“陈博士,你刚才反复强调大陈王朝很少有历史记载,史料很少,能不能再一次谈谈其中的原委。”
看到陈晔停顿下来,一个记者急不可待地问道。
“这个问题我在论文里也谈过,当然也只是推测,为什么大陈王朝的史料很少,一定是人为的原因。要做到这点,这个人一定是权倾朝野。”
“是不是皇帝本人呢?”提问的记者接着问道。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抹去自己的历史,如果历史事实对自己不利,也只会修改历史记载来掩盖历史,犯不着让自己跟着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那这个人是谁呢,会不会就是那个‘一字并肩王’陈烨?”
一个记者抢过话筒,急忙问道。
“呵呵,这位记者朋友真是单刀直入呀。到底是谁要湮灭大陈历史,现在我也不得而知,也是我下一步要研究的方向。我猜想,湮灭大陈历史的人,就是大陈的掘墓人。”
陈烨哈哈一笑,又一次看了看习校长。
“是啊,大陈王朝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但是因为史料太少,几乎快被后人遗忘,这个谜一样的王朝,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解答,特别需要像陈博士这样的人才去解开历史之谜。”
习校长点了点头,对着陈晔鼓励道。
“习校长,要解开大陈之谜,是不是只要解开‘一字并肩王’之谜,找出谁是大陈掘墓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哈哈,这个问题就要问我们的陈博士了。”
习校长哈哈一笑,再一次看着陈晔说道。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