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
秦, 章台宫中,嬴政放下了手中的竹简,微微沉吟, 下首, 蒙毅顿首道:“陛下, 想必是观兵大阅之礼。”
嬴政颔首, 观兵之礼可以追溯自上古大禹时期, 他在涂山会盟震慑诸侯, 之后周武王也为了伐纣举行了一次“孟津观兵”, 之后列国均承袭了西周这观兵演武、检阅军士战车之礼, 大秦自然也不例外, 一年四季都有演习检阅与田猎巡狩。
哦对了, 林菱去他的坟头游玩,观赏他的陪葬墓坑,里头那些兵马俑, 嬴政也忍着古怪的情绪跟着仔细瞧了一遍, 那些兵马俑应当是以排兵布阵的模样下葬的,故而里头才会有成规制的兵车、战车、步兵俑还有骑兵俑, 看来那个历史上的“他”,至死也不曾遗忘秦卒之威, 即便肉-体凡胎消逝,这股士气却历经两千多年不散。
嬴政对自己的秦卒极有信心,列国还在时,他的秦武卒便傲视群雄、无能人及, 每逢大阅战阵齐整, 战车雄浑, 极为壮观瞻、振军威、鼓士气!大阅之后, 嬴政犒赏三军,士兵们还会手持各类用羽毛装饰的刀枪剑戟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
平日里自然也从不疏于练兵。
不知后人之大阅观兵之礼,又是如何壮阔?
之前观看那赈灾纪录片,他已从中窥见后世治兵极为严谨,即便不是行军打仗,也令行禁止、队列齐整,那画面中还有一处令嬴政十分感慨,铭记在心,便是他们决定要弃辎重粮草,要在余震与滚滚落石甚至是泥石流中徒手翻过坍塌山道,没有补给、没有援军,这一趟生死难料,因此在挑选开道的勇士时,将领命令道:“不是独生子的,出列。”
这将领爱兵如子啊,嬴政感叹,是个好将领!大秦在挑选先登敢死之士时,也得挑家里还有兄弟姊妹的,否则一旦身死,他身后的老夫老母不仅孤苦无依,这一家人,便也断绝了。
可画面中,随着这一声令下,却所有人都出列了!将领怔了一下,有些生气地走到一个面容稚嫩年轻的士卒面前,他问:“你出列做什么,回去!你怎么不是独生子了?”
那士卒却倔强地不肯往回退,梗着脖子道:“我不是独生子,我就不是独生子!”这时,他的身后还有人跟着喊道:“国家是我们的父母,全国亿万人民,都是我们手足姊妹!我们不是独生子!”
将领无言以对,大雨滂沱,他静静望着面前每一个站得笔直的年轻士兵,这些人的年岁大多都在十八-九、二十出头,红了眼眶。
而那一声声“吾非独子”的呼喊,也令嬴政久久不曾回神。
先前,视频中总说“子弟”兵,如今倒也知道来处了,这些士卒与秦卒不同,没有“良家子”与“士族之后”的分别,他们在入行伍之前,全都是平民黔首,所以他们相互认同、彼此之间并无隔阂。
因大秦是半农半兵的国家,秦卒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黔首、少年与犯人,当然也有贵族与世家,所以因身家背景不同,便也生出了派别,果然后人的世道能成为如今他们看到的样子,都与当初立国时翻天覆地的变革有关系——嬴政对他们推翻了帝制倒没有特别大的抵触。
毕竟“皇帝”这个词是他创造的,他骨子里自然也是翻天覆地、不愿因循守旧的一个人,因此,他能理解两千多年后帝制的消亡,便如同他统一六国、消亡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这样的消亡并不可憎,仙迹曾说:“先进的社会制度”,不错,他消亡了约持续了五百年的诸侯之争,结束了漫长的混沌与乱世,大秦如崭新之日月,自然也是“先进”的。
两千年了,后人有了新的“先进”制度,便也显得理所应当了。嬴政并不打算效仿后世的制度,自然也不会恐惧,仙迹带给他最紧要的便是“霸王道杂之”这句话,他相信他会带着大秦走得更远。
扶苏已经被他赶去了北郡,与蒙毅一同驱逐黑水之畔的蛮夷,先前仙迹说到那明朝的永乐大帝,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皇子成长为铁血强大的帝王,除却他的天分,嬴政认为还有两处是极为紧要的:
一个是他少年时离开宫闱体验民情,因此他看过帝国的土地上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他知晓百姓的困苦,这使得他不会受官员蒙蔽。
另一个便是他青年时便戍守边疆、领兵作战,不仅熟知兵事,严酷的沙场也磨砺了他坚韧勇毅的性子。
永乐帝的靖难之役对嬴政的启发极大,他甚至在想,若是扶苏也曾有永乐帝这样的经历,历史上赵高与李斯矫召送到上郡,或许他便能够如永乐帝一般,把那狗屁不通的诏书撕碎,抽剑直接刺死信使,与蒙恬一并嚷着“奉天靖难”之后率领三十万秦军杀回咸阳。
而他一旦举旗“靖难”,必然能够比永乐帝要顺畅得多,他可是长公子!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军,在咸阳还有上卿蒙毅以及王翦的儿子王贲——王贲是扶苏的老丈人,这两人手握咸阳近七成重兵,只怕听闻他的消息,立刻便将赵高与李斯的头颅悬在咸阳宫外,率大军迎长公子继位了。
哪里还有胡亥什么事儿呢?
历史上那个“他”,是否也因“焚书坑儒”那件事后知后觉长子养得有些天真了,才想磨砺长子的性情,将他派往上郡?但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倒成了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嬴政自个设想了半天,越想越生气,又听闻宫人说扶苏去上林苑为他猎鹿,命庖厨做仙迹说的煎鹿血肠为他滋补身体,便不再犹豫,微笑着将喜滋滋亲自端上美味佳肴的傻儿子踢到风雪肆虐的北郡与蒙恬一同放羊打仗修长城。
在嬴政心里,复刻一个大秦的永乐大帝不算很难,他的扶苏并不柔弱,他在咸阳时弓马娴熟,只差一份淬炼心智、开拓眼界的猛火罢了。
于是,此时的扶苏早已不在咸阳,他比历史上更早跟随蒙恬辗转在对抗匈奴的前线,嬴政对于扶苏的培养也从深宫大院中摇头晃脑习读古书典籍、田猎驯狩中打打猎,彻底转为了真实的风雪行军、驰骋疆场。
嬴政并没有听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不知明朝的圣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他只是下意识收到启发后便这样做了。
除了扶苏,好生培养两年 ,他也要将女儿们一脚踹到关东六国为他安抚民心、试验稻种、开设官学、推行郡县制了。
至于其他年幼的公子,嬴政也学着那清朝的康熙皇帝,为他们制定了一份欲生欲死、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业,那些明清的皇帝其他地方都十分古板顽固,但唯独在教养子女这一块儿,还是有些手段的。
嬴政这段时日受仙迹的启发,深深地反省了自个:从前他只知道自己勤政支撑大秦,看来严以律己不如严已律人啊!那明朝的朱元璋待臣子如此严苛,但他的大明朝却出了不少忠臣良将,而他待臣子如士,信任赵高与李斯,却被这二人背叛。
嬴政冷笑了下,将夏无且天天为他熬的苦兮兮的茶汤子,也慷慨地赐予了李斯——这几日李斯留宿宫中日夜编修秦律,已经好几日没有睡整觉了,瞧,今儿召见他一同观看仙迹,竟然困得东倒西歪。
“李斯,你可是累了?”
李斯一个激灵醒过来,伏地称罪,他的确很累,便心想不知陛下是否会放他回去睡上一觉……也不知儿子媳妇有没有好生照料大黄,前阵子他离宫归家时,孙儿淘气将大黄的狗脸狗嘴涂满了他娘的胭脂,成了个猴屁股脸,结果狗跟人都挨了儿媳妇的狠打赶出家门,他在路口见到两个面目全非的家伙哭嚷着冲过来,险些吓得扭头就跑……他想着家事,思绪想得越来越远,结果就听上头传来陛下难得温和的声音:
“那便赐予你一碗茶汤,这茶汤极为有效,朕特意命夏无且熬得浓些,你喝完便精神了。”
李斯:“……谢陛下。”
嬴政满意地看着他喝得脸皱成了个一团,心想,便从李斯始,日后,他也该这么对臣子们恩威并施。
汉文帝时期,刘恒命周亚夫为将军,屯军在细柳,仙迹说起阅兵之时,他刚刚校阅完细柳营,因此不由大感兴趣:他在细柳营中,见到汉卒军容齐整,连他这个皇帝进大营都需出示军令方能入内,周亚夫也未按朝廷的君臣之礼拜见刘恒,而是以军礼相拜,刘恒十分赞赏,如此训练下去,他相信日后他大汉之士一定能驱逐匈奴……当然,刘恒眼眸闪烁:也能将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王压服、打服。
而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也对后人的校阅生出许多好奇来,他之前曾亲自绘制“八阵图”教练兵士,蜀汉沿袭大汉的大阅习俗,每年校阅军士都与立秋的“祭兽”一同进行,也是一年中的大典,即便是刘禅这样的君主也会亲临现场,慰问军士,不知后人又是如何检阅?
想必规模宏大,必是一场盛典。诸葛亮微微一笑,却又放不下心中一点担忧:不论是上古还是如今,大阅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为了震慑诸国,后人是否……也是如此呢?他们是否也要震慑宵小?
唐朝的检阅制度已十分成规模,不仅分等教练,先是大将军检阅,之后是皇帝大阅,还分兵种检阅,不仅有陌刀阵、骑兵阵,还在玄武湖进行水军演武。此外每逢大军出征与凯旋之时,也会举行大阅,一方面是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是震慑敌手、振军扬威。
李世民与李靖曾经就军国大事的一段问答,也曾详细地记述唐朝的大阅之礼,因此听闻林菱要为他们播放后人的大阅,李世民立刻下旨召见所有文武大臣入宫同观,他有预感,这必将对大唐的大阅与练兵都将产生极深重的影响。
在赵匡胤的时期,宋朝的禁军大阅也在八九月的夏日举行,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对于后世的大阅,赵匡胤也如李世民一般,急召武将入内——若是以往,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他本是最担忧“骄兵悍将”之人,但大宋惨痛的结局在眼前,后人盛世之下都不忘崇武检阅,这是居安思危的道理!前阵子,他为了大宋的末路大病了一场、还亲手杀了弟弟,便也想了明白:就像围猎时被豢养得拔了牙齿的大虫,没了牙齿,只能任人宰割。
大宋也是如此。
骄兵悍将虽可怕,但连骄兵悍将都没了,更加可怕!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大马金刀坐在宝座之上,下首分列两边,坐满了刀尖舔血、尸山血海杀过来的开国元勋们,连最桀骜不驯的蓝玉也在,他前日正好打了胜仗回京,带兵攻克占领兴和,俘获元国公贴里密赤等59人,又立大功,因刚刚与残元厮杀过,蓝玉浑身都是散不去的杀气,他望向神色平静的太子,又望了眼站在皇子中第四位的燕王。
最后默默地垂下了眼眸。
仙迹说得那些事儿,他回京之后也听说了。
陛下看不惯他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但听见外甥女难产而死,膝下长子也早夭病死,连太子也没活过四十,实在是一口气憋在胸口,再瞥向最近洋洋得意的徐达,他紧紧抿了抿嘴。
哼,如今时日尚早,徐达你可别高兴太早!
蓝玉前阵子回来,才发现家人怕惹祸上身,又被皇爷与皇后娘娘暗示,已经趁他不在京师,擅自将他蓄养的许多庄奴、义子,强占的民田都遣散归还了,蓝玉虽然怏怏不乐,但想到仙迹说日后他在老皇爷的“阎王点名簿”上,便又忍下了,只写了十几封信给交好的沐英抱怨了一番。
结果沐英反倒还为皇爷说话,暗暗骂了他一顿,真是气死人了!
“蓝玉。”
“蓝玉!”
思绪已经飘远的蓝玉忽然听见阎罗王叫,忙起身应是:“臣在。”
朱元璋不满地撇了撇嘴,古话说得好,叫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这话用在蓝玉身上正合适,这家伙是个悍将不假,但也骄横跋扈,老百姓们要是遇见他,只怕比遇见土匪还要更害怕些!
这也让朱元璋自觉矮了后人一头:不拿一针一线?唉,他们不屠戮庶民,只抢些钱帛便已是良军了,不过也不单单大明是如此,自古以来,便有“兵匪一家”的说法,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因此那南宋的岳家军以及岳飞将军才能名垂青史。
朱元璋还不知道,就在他万历鳖孙的时代,也诞生了一支与岳家军相同的戚家军,因为与民秋毫不犯、爱民忠君,同样名垂青史。但两千多年了,也就掰着指头能数清的几支军队,那都是精兵中的精兵了。
因此他叹了口气,不再过多追究,只问道:“你在北边不是也搞了场小阅震慑蛮子,究竟如何情状,你且说来。”
蓝玉便一五一十说来,明朝的军士,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朱元璋还颁发《教练军士律》,要求极严苛,赏罚分明,与其说明朝的大阅是为了扬威,不如说是一场地狱考核,没有一点情面可讲,也正因要求严苛、军士骁勇,这才有了日后建文帝短短几个月便凑齐六十万大军的超强的组织与运转能力。
朱元璋听了倒也好受些了,至少军纪严整,还算不错的。
那后人的铁军,也不知是怎么练就,先前的纪录片掀开了后人治军的冰山一角,朱元璋除了看起赈灾,还看见了后人强大的军魂。
抗洪,他们共调了三十万大军去往各地救灾;抗震,收到消息后,便强行军十几个时辰不停歇、徒步百里翻山越岭穿越了大山,只隔了一个晚上便突破了崇山峻岭,到达震中孤城,之后拢共调了十一万余人奔赴救灾,到了那儿更是跟阎王爷抢人,没日没夜地救,朱元璋记得那些士兵连续挖了三日不曾休息,规定轮流睡觉,却几乎没人主动去睡,连灾民都劝他们,歇一歇,他们却说少睡几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
国之铸铁,必也护国。
朱元璋心中叹气,他不由反省:他出身布衣,可主宰天下后,他惦记的百姓,真的过得好吗?他的那些惦记……可有付诸在他们的身上呢?
至于清朝,检阅是八旗、绿营、亲王大臣或督抚,都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成果,与明朝一般,也分大阅小阅,每年大阅大多在塞外秋闱之时,与蒙古各部一同检阅八旗武力,还会举办赛马、摔跤的比赛,但自打乾隆中后期之后,八旗的武力便因承平日久而跟着衰退腐烂,乾隆帝也不由回想起之前他之前大阅的混乱场景,才入关不过两代人,八旗官兵竟然射箭脱靶、掉马者不在少数,气得当时的他下了狠心整顿。
他将京城的旗户人家里强行抽丁:家里有哥仨抽俩个,有哥俩就抽一个,上至皇室远支的爱新觉罗氏、显贵大臣如清初四-大辅政大臣索尼、索额图、鳌拜、佟国刚、额亦都、和珅等人的子孙,下至寻常的八旗子弟,把这些每月领禄米坐吃皇粮、恩养得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通通拉回东北老家开荒:在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脚下每人分一块田,发一张弓,要这些公子哥们自己动手建房子、养牲畜、开荒耕耘,还选择冬日开拔,就是要强迫他们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还立了牌子:有敢私归者,立斩不赦。
乾隆还不知道日后也有一次“上山下乡”,反正他这手立竿见影,由于成效极好,京城和八旗里的风气都为之一振,他之后还又组织了一次“上山下乡”送了两千多哭爹喊娘的纨绔子弟回老家建设大东北。
因林菱要放大阅而引发的回忆,也让乾隆感慨了一会儿。可惜他更不知道,他为了八旗做出的所有努力,到了儿子嘉庆手上就已经荡然无存成为泡影,之后的大清愈发腐朽、贪图享乐,积弊丛生,终究无力回天了。
因此各朝对这个视频都各有思量与期盼,就在这样的思绪中,林菱已经找出了视频,依旧投屏在电视上,然后便又去忙着安排入葬的事情,比如鼓乐队、超度道士之类的人员安排,而各朝的人目光也都聚集在了那大大的电视屏幕上。
长刀出鞘,赤旗飘扬,炮声轰鸣。
大军列阵,铁甲生辉。
恢宏激昂的号角骤然响起,激昂澎湃的曲声汇成恍若奔涌的洪流交响在耳边,各朝的人都曾见过的、那黎明下宁静安和的长安街上,已是一片肃立之气。
忽然,空中传来轰鸣声,各朝古人下意识抬头眺望,随后猛地回过神来,又忙回望大幕,他们望见了那悬挂赤旗的飞机群组成了后世的数字掠过头顶,轰鸣声还未散去,他们的目光还不舍得收回,威武之师已紧随其后。
眼前的一切,背后却是穿过峥嵘岁月才不易得来的和平,这是几代人忠诚为国,潜心砺剑的成果。
那激昂的旋律中,战旗猎猎,步履铿锵如铁流滚滚——
他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