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惩治

第212章 惩治

“李大人贵为顺天府尹,应当明白其中的差别!”

忠顺王这话就有点诛心了。

京城地面上的案子,顺天府确实有管辖权和调查权。

但是也不能空口白牙的指责。

忠顺王显然是搞清楚了李庸的险恶用心。

“启禀皇上,微臣还有人证。”

李庸没有搭理忠顺王。

要说之前还有缓和的余地,如今就算是鱼死网破了。

人证这玩意儿可不比物证,是会说话的。

在外人看来,无疑更加具有可靠性。

截止到目前来看,只能说雍治的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

只用了一个李庸,就把忠顺王拖下水,折腾的欲仙欲死,简直不要太划算。

是时候见好就收了。

“够了!”

雍治大声道。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还是由顺天府定案之后,再交三法司审核。”

抓回来的人,都在顺天府的手里。

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口供,基本上全都看李庸的手段了。

雍治提前安排好事情的节奏,就是想要保证李庸的办案权,以及做出裁决的权利。

等到了审核环节,基本上就是走过场了。

对于李庸这样的老手,自然有的是办法,把所有的案卷,以及证据事实做的滴水不漏。

铁证如山,忠顺王再想翻案的话,就难如登天。

“国公印信,朕收回了。”

“毕竟先荣国公已经不在了,荣国府再保留印信,也不太合适。”

“至于荣国府就不用改了,国公夫人尚在,不宜大动干戈。”

“另外为了表彰荣国府主动献印,公忠体国,就升一级爵位吧,即日起就是一等子了。”

雍治小算盘打的也是噼里啪啦的。

半推半就的,拿了一半,还给贾赦留了一半,做法就比较艺术。

把最关键的印信拿到手,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至于府邸规格什么的,都只是小节,问题不大。

更何况话也没有说死,主要原因还是老太太尚在。

至于等到了老太太不在的时候,问题该怎么解决,那就只能等到时候再说。

早朝当场把忠顺王拉下水,雍治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只是简单表明个态度。

更何况贾赦也得了切实的好处,爵位升了一级,确实也不算被薄待了。

散朝之后。

宁国府,宁安堂。

贾环肯定是没去上班的,理由也很充分,家里发生了大事,不放心下面的人,所以在家休沐一两日,太上皇也是理解的。

更何况,贾环这职位,本来就是个闲置。

要是一把手依然在位,大权在握,正值当年,肯定每天忙得要死,当秘书的肯定没办法正常休息。

别特么的说是请假了,能正常有个周末,都算是运气了。

比如,雍治的秘书。

内阁的那些大学士。

以及内阁的那些学士。

还有军机阁的阁臣。

哪个不忙的像条狗一样,哈赤哈赤的直喘气。

而贾环作为太上皇这个离退休老干部的秘书,平日里不是陪着钓鱼,就已经算是勤快了。

估摸着应该是散朝了,贾环提前到了宁安堂,等着赦老爷回来。

都不用分析也能知道,赦老爷突然在朝堂上来了这么一手,肯定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有人想来说道说道,也是正常情况。

果不其然,贾赦都没有回荣国府,直接就到了东边。

后面还跟着小尾巴。

“恩侯兄此举,可有点不太仗义。”

刚坐稳,茶水都还没有上来,牛继宗就直接开炮了。

要是论起影响来,赦老爷的做法,确实是对镇国公府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直以来,其他家的爵位虽然上来了,但是在地位上,确实不如贾家。

主要原因还是,当年开国的时候,其余六家国公府,实际上都是在贾家的带领下,才屡建奇功,得以封爵。

所以在这种恩义基础之下,虽然八公都是国公府,但是天然地位上,就分化成了两个阶层。

贾家。

以及其他六家。

直到后来贾家坏了事,牛家才开始真正牛了起来,不过想要彻底取代贾家在军中的影响力,牛家还是得继续接着国公府的招牌才行。

所以被赦老爷摆了一道,牛继宗才会最不爽。

其余五家,那真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所以反倒没有那么着急了。

面对牛继宗的发难,赦老爷也不是吃素的。

“我为什么这么做,想必你也是清楚的,大家就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对于其他几家的看法,赦老爷一直都不怎么正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世态炎凉。

从地位尊崇的太子伴读,太上皇面前的红人,到世家的浪荡公子,蹉跎了一二十年。

贾赦见识过了太多的忘恩负义,以及人情淡薄。

怼起人来,也是毫不客气。

贾环也配合道:“在京城里,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人敢直接对我等武勋的家人动手,这是什么行为,不用我多说,诸位也应该明白。”

在场除了石家还在守孝,其他五家,都忍不住连连点头。

肯定没有人会质疑贾环的发言资格。

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中进士,贾环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发言权。

更何况,如今已然是朝堂上的红人了。

“大侄子,那你也得提前跟大家伙商量商量才是吧。”

柳芳也跟牛继宗学会了,上来就是套关系。

一句大侄子,感觉既拉近了距离,同时也占到了便宜。

贾环笑道:“正因为如此,才不适合提前商量。”

“您也不想想,要是咱们提前商量之后,再去跟皇上提这事儿,咱们成什么了?”

“要是万一再让皇上知道了,到时候会怎么想,还需要我提醒您吗?”

长辈不长辈的,贾环反正是一点面子都没有给留。

本来就不是什么正经长辈,贾环也没吃过他们家大米,能认可才怪了。

“再说了,咱们商量了之后,再去跟皇上把印交出去,让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会怎么想?”

贾环连续甩出了一堆的问题,压根就没有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就是想要把问题混过去。

按照其他五家的意思,要是事前商量的话,肯定会阻止贾家把印信交出去。

这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贾家的遭遇,估计也就只能深表同情。

落实到具体问题,十有八九也是严正关切。

等到了最后,也就很自然的不了了之了。

所以贾环压根就不可能提前商量。

要真商量了,还能拿到个屁的赏赐。

“环哥儿,你现在这么做,就不担心太上皇有看法了?”

同为一等子的侯孝康,仿佛抓住了贾环的漏洞。

只能说,还是有聪明人的。

“有看法,就有看法呗。”

贾环也不是吃素的,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公开向雍治献印,无疑就是一种投诚的意思,这一点无论怎么解释,都不可能糊弄过去的。

而四王八公作为传统的太上皇一方的人手,突然做出了这种举动,无疑就是一种对太上皇的背叛。

最起码在大多数的眼里,就是这么认为的。

“你就不担心……”

侯孝康还想继续说点什么,但是没有说话,就被贾环打断了。

“担心什么?”

“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等武勋为朝廷卖命,家里战死沙场多少人,都在各自的祠堂里供奉着!”

“如今没想到,竟然还要受这种腌臜气!”

“要忍的话,你们忍好了,反正我是忍不了!”

贾环也不担心这话被传出去,既然在公开场合讲了,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更何况,这话本来就是说给太上皇和皇上听的。

有人传过去的话,贾环倒还省得麻烦。

“没错!”

赦老爷也跟着表明了立场。

“要是这件事情,朝廷不能给个明确的答复,我就把爵位还给朝廷,回金陵老家去。”

这么多年了,还是赦老爷头次这么刚。

反正是把人都镇住了。

转眼间,三天过去了,顺天府也终于结案了。

按照正常程序,肯定没有那么快。

衙门办事的节奏,不累死你,也得拖死你。

升堂之前,先调查个一个月两个月的。

审犯人再来半个月。

一般人等升堂的话,哪里等得了。

也就是特事特办,三天的功夫,李庸带着顺天府上下一干人等,加班加点的办事情搞定了。

等案卷上交之后,太上皇还没有动静,忠顺王有点慌了。

不应该呀。

忠顺王也是一阵纳闷。

不过还是准备再等等。

直到一份来自督察院的弹劾奏章从内阁被泄露出来,忠顺王才彻底明白过来。

原来这次不是演习了,来的是真的!

直接就到了宁寿宫。

太上皇其实一开始是不想见的。

主要还是因为已经决定要交权了,就想着平稳过渡。

所以对于雍治的做法,太上皇虽然不太认可,但还是决定冷眼旁观,没有像以前一样插手。

不过最后没有忍住忠顺王的苦苦哀求,还是召见了忠顺王。

“你可知道,你错在何处?”

太上皇上来就是个大问题砸过来,都没给忠顺王机会开口诉苦。

没机会忠顺王也没办法,只能低头道:“回父皇,儿臣不知。”

其实忠顺王内心的想法,确实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处。

太上皇长时间的支持,以及明里暗里非常暧昧的表态以及模糊的立场。

导致了忠顺王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认为自己是有机会的。

有机会替代雍治,登上皇帝的宝座。

毕竟雍治之前,太上皇就已经开了先例。

废了先太子,扶了雍治一把,使其登上了皇位。

所以,忠顺王才会心存幻想,认为自己也有同样的机会。

只要雍治表现不如人意的话,太上皇肯定会想着,把人再次换掉。

对于别的皇帝而言,这个决定可能做起来比较难。

但是忠顺王相信,对于自己的父皇而言,几乎就没啥心理障碍了。

“有些人你不该动!”

太上皇冷冷的说道。

“尤其是贾家的主意,你不该去打。”

“之前的时候,朕就明里暗里都警告过你,可是你不听呀,还想着拉老四家的老六下水,怎么样?”

“是不是把自己也搁进去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太上皇对于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也是习以为常了。

只要不玩砸了,露馅了,基本上也不会太在意。

但是这一次,忠顺王确实玩砸了,就不太好说了。

有些事情,不关注的话,没有四两重。

但是一旦上称的话,一千斤都打不住。

“儿臣冤枉哇。”

忠顺王还是一如既往的老套路,喊冤叫屈。

只不过就是没想明白,什么叫做今时不同往日。

以前,太上皇需要用忠顺王来制约雍治的时候,自然会乐意给忠顺王一个机会。

并不一定是出于真实的原因,甚至有时候,都不一定需要原因。

只要符合太上皇的利益诉求,以及计划安排的话,忠顺王就会一直有机会。

情况如今已然发生了变化,相同的套路,自然也就行不通了。

“你还敢说冤枉?”

太上皇有点不可思议的反问道。

“之前教唆赢镒的不是你?”

太上皇这个问题甩出来,忠顺王的哭诉,立刻就戛然而止了。

自以为做的还是挺隐秘的,也是没想到,太上皇竟然连这个都知道了。

“就算之前儿臣跟赢镒聊过一些事情,但那也只是聊一聊,儿臣也没想过,赢镒那小子,真的什么都敢干。”

“而且就眼下,看皇兄的意思,是准备把所有的黑锅,全都让儿臣一个人背了,是不是就有点不太合适了。”

“父皇您要是不给我做主的话,我就在这儿不出去了,反正出去之后也是个死。”

“皇兄早就看我不顺眼了,早晚会动手除掉我,您可不能不管!”

忠顺王没有真正动手,这一点其实就是最大的硬伤。

不管雍治安排李庸怎么作证据,怎么隐藏事实,都无法彻底把事情敲死。

这也是太上皇最迷惑的一点。

按照雍治之前的性子,不说把赢镒拉出来大义灭亲,也不至于非得拉着忠顺王垫背才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