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唐 (.)”!
李二想明白了李祐所说的移民的做法的好处,但是朝堂上的一帮老狐狸也同样想明白了。
贞观年间的朝堂上面永远少不了世家子弟,科举制的诞生仅仅在很短的时间里面给世家门阀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紧接着这些门阀的掌控者就发现了刚刚发端的科举制度的漏洞。
第一点,最开始的科举制度,参加科举的士子需要“推荐信”,而能开出这种推荐信的人,却大部分来自世家,实际上是另一种举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考人员的构成,哪怕不是世家门阀出身,也同样和世家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二点在于,科举制度其实很考验祖上积累。一个世代务农做工的年轻人,是很难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的,唯有那些秉承着所谓“耕读传家”的门阀士族才有足够的资源用来培养年轻子弟。
古人常说穷文富武,但在科举制度最初形成的年代,穷苦人家哪怕想要学文,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背景获取知识。要知道,获取知识最主要的两个要求或者说途径,是积累和传播,古代知识普及率本身就比较低,再加上隋唐时期不管是印刷术还是造纸术,都没有能力能给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提供充足的基础支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传播。wutu.org 螃蟹小说网
正是因为这样,只要是世家门阀掌握住了朝堂和基础政治力量的比例,基本上就能和皇权分庭抗礼。唐朝是个很特殊的阶段,在唐朝初年,从李渊时期到李治时期,大唐开国时候积累下来的军事力量还被皇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但随着开国将领的逝去和“军二代”、“功二代”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军事权利被不断分割下去。而养军需要的财力以及军事将领的贪婪欲望,注定了掌握着财富的门阀世家会在军中培养代言人。而在武则天以及以后的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门阀在基层的政治影响力也被逐渐削弱,于是为了掌握住“最后的荣光”,门阀和军阀的勾结就变得随处可见,最终出现了节度使这样的怪物。
其实李二这些年针对世家门阀采取的限制和平衡并没有任何的隐瞒,这也瞒不住这些叫嚣着“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的老狐狸。但是还是那句话,大家都还没有撕破脸,所以凑活着过日子也就是了。李二寄希望于时间和自己的手段能够不断削弱门阀世家的影响,而世家则同样寄希望于时间的流逝让大唐的主宰者逐渐变得平庸且受控。
所以在这个年代,李二拉拢关陇集团、平衡江南士族、打压山东世家的政策基本上算是半公开的。但是皇权和世家权利的斗争却不是一边倒,而是在不断的拉锯。不过大家都有意识将这种斗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李二不想让整个大唐再次陷入混乱,世家门阀也不愿意自己的家族变成那只儆猴的鸡。所以门阀世家某些时候默许给李二一些面子,但同样也在某些事情上丝毫不让。
所以李二在做事情的时候很注重一个东西,那就是借口——或者说是必要性。某件事情拿到朝堂上讨论,必然会有人受益有人损失,但因为李二掌握了绝对的军事力量,所以只要必要性充分,能够驳倒所谓的“成法”和“圣人言”,那就搞得下去。但是若是必要性不是那么充分,李二就得仔细思量一下,会不会对帝国的统治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而李祐从黄河的治理入手,转手开了“移民”这么一个方子,立刻就变成了李二心目中的治病良药。但是一看殿中群臣的表情,就知道这事儿现在暂时还搞不下去——这件事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不仅仅是移关中子民充实四方这么简单,削弱关陇集团力量、给山东士族和江南集团掺沙子的影响是每个门阀世家的掌控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而移民也不是嘴上一说、公文一发就能搞定的事情。朝廷大军转移、换防、奔袭也需要粮饷后勤的支撑,那还是全部由青壮年组成的队伍,且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的。一群平民百姓拖家带口,黄发垂髫一起上路,光是路上受到的磨难和到达之初的果腹口粮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李二相信,如果现在马上下诏号召关中子民移民迁徙,不说民间的响应和影响,单说这一路上地方官的配合程度,都能让李二以后万分后悔。
于是李二不置可否地道:“齐王所言,朕已知晓。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举妄动。齐王且将你的想法详细写个表章,递到中枢。朕及三省诸卿必将仔细考量。至于关中草被山川保护,房卿与无忌且先商量一番,再来和朕秉过。”
“儿臣遵旨!”李祐躬身行礼。
“喏!”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同样出列应声。
“今日若无他事,便先散了吧!”李二开口道,“太子与齐王,还有无忌,暂且留下。”
一帮重臣朝李二行礼后便出了太极殿,李二从丹樨上面下来,先是眯着眼睛看了李祐一会儿,终于还是忍不住踢脚轻轻踹了他一脚,嘴里道:“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不和朕商量过,自作主张便在朝堂上大放厥词!若不是还算言之有物,朕一定让你好好长长记性!”
“还不是那帮老狐狸!”李祐脚下少稍错,装作被揣了个趔趄的样子,不在意道,“若是事先和父皇说过,那帮老鬼定然又要说我们父子俩合伙唱双簧。”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看李二和李祐父子俩互动,转着眼珠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李承乾瞪着眼睛看着李祐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一脸的不敢置信。
从太极殿出来,四个人到了甘露殿。刘寅泡了几杯李祐贡献的茶叶上来,李二喝了几口,长长舒了口气,才道:“今日你这提议倒是有些意思。若是能成,我大唐造就千秋功业便自此始。”
“儿臣可不敢居功。”李祐笑道,“大唐千秋功业,已然由皇祖和父皇奠定,儿臣不过是做些锦上添花的小事情罢了。”
李承乾听到李二的话也有些懵,自己莫不是在朝会上睡着了?不过是保护关中草被山川和移民两件事情而已,咋父皇的评价这么高呢?
李二却笑了笑,对长孙无忌问道:“无忌以为呢?”
“臣以为齐王说得对!”长孙无忌拱手道。
李二没好气地指了指长孙无忌,道:“那是这小子在朝堂上说得对还是刚才这句话说得对?”
“自然是都对的。”李祐抢在长孙无忌开口前便笑道。长孙无忌也十分认同地点头。
“没脸没皮的臭小子!”李二白了李祐一眼,转而对李承乾问道:“太子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