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人定胜天

忽然,大殿的门打开,吕复从里面走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吕复身上。

朱标颤声道:“吕先生?吾儿怎样了?”

吕复作揖,高声道:“恭喜陛下,娘娘!皇太孙洪福齐天,终于不再发热了!”

朱雄英一连发热十二日,无论用了多少药物,都无法让发热停下来,结果杨帆提炼出的青霉素可谓药到病除,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闻言,朱标悬着的心终于落地,长舒了一口气,对吕复道:“多谢吕先生!”

吕复喜笑颜开,说道:“殿下要谢也该谢杨大人,这青霉素一出,当造福天下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杨大人功德无量,哈哈哈哈!”

吕复乃是名医,青霉素诞生的意义,在场无人比他更清楚。

有此神药在,许多无法医治的病症,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都能被救治过来。

朱元璋大袖一挥,道:“赏!凡为救治雄英,这些日子奔波劳碌的人,通通有赏!”

此时,他连日来的烦闷一扫而空,马皇后也终于放下心,肯去好好歇息。

吕复等人会继续留在朱雄英这边照看,调整给朱雄英的药。

杨帆在朱婉儿与宫女的照看下沉沉睡去。

太累了,这十二天时间里面,杨帆每日睡觉的时间也就两个时辰左右,他一边要照看青霉素的提取,一边还要担忧朱雄英的身体状况。

朱雄英若是没了,大明非起一场腥风血雨不可。

杨帆做了一场梦,梦见他驰骋在塞外,率领大明铁骑横扫漠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也不知过了多久,杨帆才醒来。

天还黑着是夜里,杨帆从床榻上起来,惊动了守在一旁的朱婉儿。

“夫君醒了?”

朱婉儿眉眼精致,眼睛里沁着笑意。

“夫君饿了吧?来人!”

她喊了一声,立刻有宫女进来听命。

“速去准备饭食,再去一趟武英殿,就说驸马已经醒了。”

杨帆昏沉的头脑缓了一会儿才恢复,他望了望四周,问道:“我昏睡了多久了?”

朱婉儿搀扶着杨帆,道:“夫君还说呢,你这一觉睡了两天两夜,吓得吕先生都来了一次,结果吕先生说你只是太累睡着了。”

二人携手走出屋子,外面月明星稀,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只觉得神清气爽。

杨帆再次问道:“太孙那边情况如何了?”

朱婉儿轻声说道:“雄英昨天醒过来一次,也能吃些粥饭,吕先生和太医院的御医连轴守着雄英,他没事的,倒是你别熬坏了身子。”

说着,她心疼地抚摸着杨帆的脸颊,说道:“父皇母后,还有大哥都差人来探望过你,不过,夫君一直没有醒人就回去复命了,夫君,你瘦了好多。”

杨帆的心中一暖,他拍了拍朱婉儿的手,说道:“战场上那般凶险,为夫都走过来了,熬夜劳累又算得了什么?没事的。”

朱婉儿眸子里面流露出一抹复杂的情绪,柔声说道:“夫君,你说是应天好,还是辽东好?”

杨帆想都没想,道:“应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如诗如画,辽东江山辽阔北国风光,各有各的特色。”

朱婉儿闻言,凑近杨帆,娇声道:“可辽东冬日太冷了,夫君,要不然我们在应天住下吧,住个一年半载怎么样?等辽安长大些我们再回去?”

杨帆何等聪明?他从朱婉儿的话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

“夫人不想我再回辽东?”

杨帆而今在辽东正大力厉兵秣马,是最繁忙的时候,若是耽搁了一年半载,对他的影响可不小。

朱婉儿柔声道:“夫君上马能提枪领兵,下马能理政,是一等一的好男儿,但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战场上刀剑无眼的,妾身与辽安怎么办?”

杨帆明白了,朱婉儿这是不想让他冒险,他笑了笑,跟朱婉儿保证道:“吾为辽东总兵官,哪能亲自上战场?为夫跟你保证,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以身犯险,好了,此事不要再提。”

安抚了朱婉儿,杨帆这才沐浴更衣用饭,刚用过饭,朱元璋就派云奇来传旨,召见杨帆去武英殿。

杨帆与云奇可是老熟人了,路上杨帆轻声询问,朱元璋这么着急找他做甚?

云奇满面笑容,说道:“杨大人,您是贵人多忘事,陛下曾经承诺,若是杨大人救了皇太孙,就给大人您封侯的事情,大人忘了?”

杨帆稍作回忆,想起了这件事,他苦笑着说道:“我在辽东挫败纳哈出,都没有封侯,若是因为救了太孙便封侯,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二人很快到了武英殿,杨帆孤身进入殿内,朱皇帝正站在一副巨型的大明地形图面前出神。

“臣杨帆,参见陛下!”

朱元璋朝行礼的杨帆挥挥手,让他过去,然后朱元璋自言自语地说道:“按照时间来算,傅友德已经到了昆明,取了昆明,云南就定了一大半!”

杨帆安静地听着,朱元璋继续说道:“待云南平定,咱就命沐英永镇云南,还要从湖广、江浙、江西等地迁移百姓过去,辽东要迁移百姓,云南也要迁移百姓,杨帆啊,你说说咱应该紧着谁来?”

杨帆闻言微微一笑,说道:“陛下,云南要迁移百姓过去,辽东也要,这两边一起进行,虽然朝廷吃力一些,却是对大明边疆长治久安有利无害的。”

朱元璋轻哼一声,道:“你说得倒是轻松,好了,今日找你来只为了一件事,咱要封你为侯爵,你意下如何?”

杨帆心中暗笑。

朱皇帝哪是真心封侯,他这是金口玉言出口了,不得不封,可是封了杨帆为侯爵,就坏了规矩。

毕竟,救了朱雄英的确是大功一件,却不是军功。

杨帆一脸的义正词严,道:“陛下,万万不可!臣军功不够如何能封侯?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元璋背着手,说道:“你可想好了?多少人想要封侯都没有机会,你自己推辞之后,可不要后悔。”

杨帆神情坚定:“封侯非吾意,臣只求陛下能全力支持辽东,有朝一日,臣必定大破纳哈出,擒他到京师!”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赞赏,说道:“辽东咱会支持,你放心,不过这次你的功劳不小,若是雄英真有事,无论皇后还是太子那般,必定心痛如绞,皇后的身子一直不大好,你也知道。”

顿了顿,朱元璋道:“既然你谢绝了封侯,咱额外给你一个机会,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杨帆想了想,朗声说道:“臣想请陛下准许,在辽东设立神机营与三千营,并准许后续开设马市!”

“何为神机营,何为三千营,这马市又为何物?”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奇的问道。

杨帆早就有组建这两营的想法,因而直言道:“臣想要组建一支纯粹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就是火器部队,人数大约在三千,三千营便是骑军,辽东平原多,未来若是与纳哈出交手,没有骑兵肯定不成。”

“战马一方面有朝廷支援,另一方面,臣也想利用马市与辽东以北的部落交流起来,臣麾下有一商人名为莫显,为臣打探情报,就曾经说,辽东以北的部落大多不服纳哈出,且物资匮乏。”

杨帆要利用马市,摄取辽东以北的战马资源,并与那些部落产生联系,便于未来掌控。

朱元璋一双虎目微微眯起,对杨帆道:“昨日婉儿来找咱,也去找过她母后,希望咱能将你留在应天,可咱知道你小子是不可能闲得下来的,纳哈出、高丽、倭国,你还想做什么?”

杨帆直言不讳,道:“自然是为我大明扫除一切隐患,无论是纳哈出、高丽,还是辽东北部的女真部落,亦或是宁夏一代的回回,臣愿为陛下扫清之,愿为天下先,后世史书上怎么写我杨帆,我都不在意,只求问心无愧!”

朱元璋眼眸深处的一丝戒备彻底消散,他仰面大笑,拍着杨帆的肩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志向!咱没有看错你,标儿也没有看错你,等你完成了你说的那些事,恐怕咱已经驾鹤西去多年喽,哈哈哈哈!”

朱元璋从不避讳谈论生死之事,有杨帆这般良臣辅佐,他对朱标未来接管大明,信心又足了几分。

皇太孙朱雄英又休养了七日,终于能下床榻出门了。

杨帆也到了即将启程的时候,他这次回来本来是为了向朱元璋提出经略高丽的战略,却因为朱雄英忽然生病,耽搁了快一个月。

这一日,春光明媚。

朱标邀请杨帆夫妇到太子府赴宴,宴席间,朱标还让朱雄英前来拜见杨帆。

朱雄英生了一场病之后,整个人瘦了两圈,不过,他也知道杨帆是救了他性命的人。

“雄英见过姑丈!”

杨帆扶着朱雄英直起身子,轻声问道:“太孙不必多礼,怎么样?身子可还有不舒服的地方?若是有不舒服一定要说出来。”

朱雄英摇了摇头,说道:“雄英都好了,吕先生他们每天都要给雄英检查身子,好烦。”

朱标与杨帆听了这话忍俊不禁,杨帆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说道:“姑丈这次归京也没有带什么好东西,等姑丈回辽东,就给你选一匹小马,好不好?”

朱雄英的眼睛一亮,可是一想到朱标不让他骑马,笑容又黯淡了下去。

朱标见儿子这样,安慰道:“雄英不着急,等你再年长两岁,为父亲自教你骑马,小红马送来也要长身体。”

朱雄英瞬间喜笑颜开,抱着朱标与杨帆不撒手。

“谢谢父亲,谢谢姑丈!”

宴席结束后,朱标与杨帆在府中漫步,身后的仆从远远跟着。

二人从辽东聊到了云南,又从云南聊到了残元。

朱标轻声说道:“去年南征后,残元并未伤及元气,依旧对北境虎视眈眈,纳哈出与元廷互为掎角之势,你回了辽东,千万不要着急,这事急不来。”

杨帆点了点头,说道:“殿下放心,至少三年之内,辽东不会再与纳哈出主动有大规模的战役,只有等辽东驻军都安定下来之后,才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朱元璋已经决定继续在辽东增设卫所,现有的辽东卫所还不足以与倾巢而出的纳哈出大军抗衡。

朱标笑了笑,说道:“这些你心里都有数,对了,我有一人想要推荐给你,等你归辽东的时候带着他,一起去涨涨见识。”

杨帆好奇,朱标向他推荐人才还是第一次,究竟谁能让朱标这般看重?

朱标轻声道:“我表侄儿李景隆,今年十三岁,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他一直希望能到边关去见识见识,磨砺一下,正好你这次来应天,就带着他回去吧。”

大明战神李景隆,那可是能和叫门天子朱祁镇媲美的存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李景隆是一路打一路输,将建文帝的精锐送了一个精光。

后来燕王大军兵临城下,李景隆与谷王一起打开了城门,导致应天陷落。

听到这话,杨帆有些犹豫,说道:“曹国公的长子未来是要袭爵的,直接在大内安排一个侍卫身份不就好了?何必跑去辽东那苦寒之地,在军中摸爬滚打很辛苦,他能受得了?”

朱标苦笑,道:“表兄也是这么劝说他的,可九江有志气也有傲气,他听说你在辽东败纳哈出四路人马,便特意从表兄那儿得到了你送到京城的战报卷宗副本,连夜拜读。”

“九江看得如痴如醉,从那之后就视你为偶像,他的脾气就是倔牛,你若是不带着他,早晚那小子要自己跑去辽东,所以,这事儿你千万不可推辞。”

朱标好说歹说,终于说服了杨帆带着李景隆。

二人一路走到了花园,朱标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近期有不少百姓,冒着风险逃离原籍贯,一路赶赴辽东,这事儿你可知道?”

杨帆闻言一愣,道:“啊?我已经出来辽东一个月了,不知此事,这是为何啊?”

百姓逃离原籍贯,是很严重的事情,再说辽东又不是什么富庶之地,还有人往哪里跑?

朱标笑了笑,解释道:“还不是因为你那大名鼎鼎的‘匠籍改革上书’,其他地方的工匠听说了辽东的匠籍改革,拖家带口逃往辽东,还是被卫所的军卒发现上报,才传到了京师。”

杨帆面露悲悯,说道:“匠籍百姓活得苦,只希望大明全境能早些施行改革,才可杜绝这样的事情。”

“是呀!我也希望如此,所以我才会让父皇不再追究那些百姓的责任!”朱标也叹了口气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