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五章 高丽之变

跟随蓝玉北征,朱棣在军中学了不少真本事,奈何北元王庭被灭,纳哈出也被杨帆打得直接病故,金山纳入大明的领土。

朱棣有力没有地方用,加上蒙古内部出现两股势力,打得难解难分根本无力来威胁大明的北疆。

北平,已经没有了朱棣施展才华的手段,安南,才是朱棣的新舞台,新战场!

见朱棣心意已决,李景隆不再劝说,他也为朱棣找到了人生的新志向而高兴。

三日后,新都的开工仪式在燕王府开启。

杨帆、朱棣,还有赵俊、李靖等人齐聚。

由于前期准备的充分,开工仪式后当日,整个北平城便开动起来,风风火火地营造新都。

工匠的热情高涨,工役们亦肯尽全力,这一日的工程进度,堪比以往工程进度的三倍到五倍之多,工匠们心里想的,都是赶快营造完新都,获得匠籍改革,让子孙后代有个盼头,因而工程进度的神速令人惊叹。

转眼间,北平就进入了十月,金秋送爽。

这一日,工部尚书赵俊与钦天监的李靖来找杨帆,向杨帆辞行。

赵俊在北平待了几个月,瘦了两圈,人黑得跟黑炭头似的,此时他的脸色复杂,说道:“杨大人,我等今日就要离开北平,这北平已经不再需要我二人了。”

闻言,杨帆诚挚地说道:“两位大人数月来尽心竭力,为新都营造付出太多,这样,本官设宴,为二位大人践行,之前杨帆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还请二位见谅,毕竟新都营造事关重大,满朝文武之中,两位大人是吾最能信得过的。”

赵俊摇了摇头,笑了:“你杨大人非要跟陛下要人,让本官来的时候,本官的确有怨气,不过此行算不得白来,本官大开眼界!”

李靖抚须而笑,道:“这个老夫可以证明,赵大人将你杨大人的政令每一条都仔细研究,尤其是你的‘预售制度’,堪称神来之笔,这下工匠与工役们的工钱有了,这建造的速度堪称神速!”

“老夫觉得这新都,用不了五年,或许四年就可以建造完成,到时候老夫与赵人也能借着你杨大人的光,名留青史,哈哈哈!”

杨帆三人在北平数月,早就没有了什么矛盾怨气,彼此都十分欣赏投缘。

当日,杨帆在府邸设宴,为他们送行。

应天,秋夜。

武英殿内的蜡烛随着风微微摇动,朱元璋的御案旁边,正悬挂着一副地图,不过那地图并非是大明的全境地图,而是大明辽东到高丽一带的地形图。

就在今日,刘伯温自辽东送了八百里急报到应天,称高丽国内,已经爆发了动乱。

而动乱的核心人物,正是一直与辽东通商,并派遣长子、次子多次到辽东,希望能获取盐铁的高丽东北面兵马使、密直副使——李成桂。

朱元璋举着烛火,戴着杨帆送的眼镜端详地图,道:“这个李成桂图谋不小啊,王禑身边没有什么能征善战的将领,若是没有外部的强援,不出一年,高丽当被李成桂窃取。”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根据刘大人送来的急报所说,李成桂野心勃勃,若是他成了高丽的国王,八成会将矛头指向辽东,到时候辽东可就被动了,尤其是永安都司。”

永安都司目前还在开拓之中,地域过于广大,十几万人填进去翻不起多大的水花。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这样来看,高丽的事情不可不管,出兵在所难免,标儿,你觉得让平安领兵,前往高丽征讨李成桂如何?”

朱标摇了摇头,实话实说:“平安虽然受杨先生嘱托,先一步去了辽东,但辽东诸多卫所,还有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的班底,都是杨先生亲自打磨出来的,平安恐怕无法发挥出辽东军的权利。”

朱标又补充了一句:“还有三部女真,尤其是建州女真,唯有杨先生才可令他们信服,这次征讨高丽,少不得三部女真出力。”

朱元璋捉摸了一会儿,笑了。

朱标说来说去,心中的最佳人选,还是杨帆,希望杨帆重掌兵权,带领辽东军征伐高丽。

朱元璋有些担忧,说道:“赵俊与李靖前日还来信,称北平的工程进度神速,都城或许可以在五六年内完成,咱心里欢喜得很,不过北平没有杨帆坐镇,咱心里不踏实。”

朱标笑着劝说朱元璋道:“父皇,北平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正轨,有老四还有锦衣卫在那边盯着,若是您还不放心,再派人过去盯着就好了,至于高丽的事情可等不得。”

“儿臣并未一定要推杨先生,但是对辽东最了解的就是他,这样,请父皇将杨先生召回来,听听他怎么说,再定下前往高丽的人选。”

朱元璋思虑了许久,最终同意了朱标的建议。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中旬。

杨帆收到了朱元璋的圣旨,命他赶回应天,有要事与他商议。

即使身在北平,杨帆也同样得知了高丽的事情,刘伯温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告诉杨帆此事。

李成桂用兵极为厉害,而王禑身边的文臣不少,武将匮乏,故被李成桂压着打。

杨帆便提前做交接,他知道高丽出了事情,朱元璋一定会将他召回京城。

收到圣旨的当日,杨帆启程归京,朱棣得知消息后,前来送行。

北平城外,朱棣望着南方,道:“杨先生,藩王不可擅自离开封地,本王无法前往应天与父皇说出本王的心思,此事,就全部拜托给杨先生了!”

杨帆轻声说道:“殿下请放心,您出征安南一事,我一定告诉陛下,想来不出一个月,就会有结果。”

朱棣有些担忧,低声问道:“父皇能答应此事么?杨先生有几成把握?”

朱棣太需要这个机会了,未来他的人生走向,就在这一次杨帆归京。

杨帆微微一笑,给朱棣吃了一颗定心丸,道:“我有十成把握,一定不会让殿下失望!”

朱棣脸上的担忧变成了惊喜,然后露出笑容道:“好!本王等着先生你的好消息!”

在朱棣的目送之下,杨帆率领着队伍离开北平,一路风餐露宿终于回归了应天。

应天,十月下旬。

杨帆入了京城,就有毛骧亲自来迎接他,毛骧比之前胖了不少,也更加和气了。

科举舞弊案后,亲军都尉府的权柄被削减不少,给了锦衣卫,毛骧的权柄少了,人却更加的精神了。

见到杨帆,毛骧笑容满面,道:“杨老弟,你我见一面忒不容易,等你从宫中出来,一定要到愚兄家中坐一坐。”

杨帆哪有心思与毛骧说喝酒的事情,开门见山道:“毛大哥,喝酒的事情好说,你先与我说说,如今高丽的战况如何?”

闻言,毛骧脸色一垮,说道:“那王禑身边的大臣,简直是一个比一个无用,听说王禑的身边有一个名为李仁任辅臣,乃是守侍中,派出的将官被李成桂打得丢盔弃甲,三战三败,好是凄惨。”

杨帆倒是不意外,这些年辽东一直在严格把控盐铁流入高丽的量,甚至与王禑做生意的时候,给王禑的盐铁要多于给李成桂的。

为此李成桂的长子李芳雨,还有次子李芳果都曾到辽阳,希望刘伯温能通融通融。

不过,刘伯温岂能被他们说动?只是称这供给量乃是杨帆定下的,找他没用。

李芳雨与李芳果吃了瘪,却不敢跟大明,跟辽东翻脸,这些年一直暗暗潜伏。

李成桂在高丽位高权重,暗中培植势力,如今终于与高丽国王王禑翻脸。

“高丽国王王禑,才能是有一些的,但是缺少做大事的决断与狠辣,李成桂早就有不臣之心,他却不敢与李成桂翻脸,趁着李成桂羽翼未丰的时候动手除掉,非要拖到今日,高丽有此大难,与王禑脱不开干系。”

杨帆随着毛骧一路入宫,到了武英殿拜见朱元璋。

朱皇帝依旧是站在那幅地图前,杨帆恭敬行礼道:“臣杨帆,参见陛下!”

朱元璋转过身看向杨帆,打量了他一番,道:“去了北平好几个月,瘦了,起来吧。”

朱元璋不擅长关心别人,所以,他的关心永远是那么简单,一闪而过。

杨帆起身笑了笑,说道:“北平的事务千头万绪,理顺之前自然要辛苦些,陛下,您召集臣归京,所为何事?”

朱元璋指了指地图,让杨帆一起过来看:“今日,辽东又送来情报,称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亲率骑兵冲阵,斩了王禑的亲信白文宝,将白文宝的脑袋挂在了军旗上,吓得朝廷的官军四散而逃。”

朱元璋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本来咱想着等他们两败俱伤时再出兵,如今看来当真是不行了,你对辽东熟悉,对高丽也熟悉,咱想要听听你的意思。”

杨帆倒是直言不讳,道:“王禑身边谋臣不少,能打仗的武官却不多,那郑枢算一个,不过他是挡不住李成桂的,陛下,臣想要回辽东,亲自领兵征伐高丽!”

朱元璋背着手,问道:“北平城那里当真没事了?咱担心你离开了北平,北平会成为第二个凤阳,出那些污遭事情,让天下人笑话。”

杨帆轻声说道:“陛下,这新都的营造已经进入正轨了,有燕王殿下在那边足矣,若是陛下还不放心,就让赵大人与李大人再去北平督造,有他们两位在应不会有事,何况,臣若是返回辽东前,会再震慑一番北平的宵小。”

朱元璋闻言笑了,说道:“你已经将此事都想好了?看来,咱不让你去辽东整军备战都不行了,哈哈哈。”

杨帆心中一喜,问道:“陛下这话的意思,是说,您答应臣出征高丽了?”

“标儿,天德,还有兵部尚书、朝中的那些武官,都赞成你出征高丽,就是蓝玉也觉得你比他合适,咱听蓝玉这话,还以为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呢。”朱元璋背着手说道。

相较于历史上专横跋扈的蓝玉,如今的蓝玉收敛了许多,那累及万人的“蓝玉案”也不会出现。

杨帆行礼谢过朱元璋,忽然话锋一转,说道:“陛下,除了这高丽出事之外,安南那边也不太平,听说安南的陈废帝陈晛给西平侯写了一封信,陛下您肯定知道吧?”

朱元璋看了杨帆一眼,似笑非笑地说道:“沐英告诉咱了,你欲如何?你难不成还想去安南?”

杨帆摇了摇头,说道:“臣又不会分身法,如何能去安南?不过,安南的局势对我大明来说是一个入局的好机会,那陈晛愿意为向导,为我大军提供便利,若是能从广西与云南同时进军,派遣一能征善战之人进攻安南,则安南就会变成我大明的领土!”

“不过,前提是大明需要在安南驻军,最好能派遣一人,永镇安南,陛下,臣觉得这件事非皇族来做不可!”

朱元璋轻哼了一声,说道:“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别人的意思?”

杨帆泰然自若,道:“安南远离中原,然而地理环境独特,若是能拿下安南就可以以安南为跳板,经略南洋,若要长期控制南洋,靠着宣抚司、宣慰司是不够的,必须有我大明的领土在,陛下,藩王永镇是不可避免的。”

朱元璋思忖片刻,说道:“藩王永镇安南,再永镇高丽等地,他们此生恐怕都难以回到应天,来看咱与皇后一眼了。”

朱元璋面上流露出一抹哀伤,不过转瞬即逝道:“马上到年末了,我让他们从各地回来,一起到应天热闹热闹,顺便一起说一说这就藩的事情,这也许这是我们一家能在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团圆年了。”

让藩王去海外就藩,是朱元璋之前就决定好的事情,不过朱元璋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般快,杨帆的出现迅速击溃纳哈出,令北方的威胁消减,大明藩王就藩,也旋即提前了至少十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