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大宋少年志二22

还好,她安全回来了,不仅安全归来,还将带回来了许多许多东西,只她这些东西足够大宋养好几个军队,至少二十来年的粮草,更别说辽国那些丰盛的矿产,武器都充足了许多。

意舟:“我不会露面的,陆南山此人不一定可以统领好秘阁。”

赵祯:“你说迟了,陆南山昨日已经领命。”

“更何况,父皇,辽国如今必须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若元昊得知了辽国如今的现状,再多的将士没有军资,到时他们只会成为西夏人的活靶子。”

“元昊必须死,不能出任何意外,而我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对着秘阁怀着着敌意的陆南山。”

陆南山是可悲的,父亲仿佛在乎他所有的学生,为了他们而忽略他。

可是,她不能拿着大宋的未来而打赌陆南山的人品。

“还有一法子。”意舟看着赵祯一副沉思的模样。

“你说说看。”

意舟:“开战,这些年虽然明面上朝臣以文为贵为首,可是父皇在暗地中不是也没有放弃对武将培养吗?”

“西夏铁骑精湛,这是大宋比不了的,但是如今国库十分充裕,我们即使是车轮战我们也能将元昊耗死。”

可是这样,那些受苦的还是边界的百姓们。

这个法子,意舟也只是这么一说罢了。

朝中那么能臣,能没有想到这个法子?

可是既然是有法子可以不得一兵一卒将元昊杀了,为何要劳民伤财的开战呢?

到时尸横遍野,军士们怕是得损伤大半,没人愿意这么做。

他们在劳民伤财最后结果还不一定是好的,和让一群少年去用自己的生命为大宋未来去搏这一次,理所当然选择了后者。

赵祯:“怎可无缘无故开战?”

意舟:“如何是无缘无故?元昊此人野心勃勃,在大宋边境没少烧杀抢掠,就算开战也是我们占着理。”

她承认,对于辽国这一次她做的确实有些缺德,不对,何止一些呢。

她决定等之后将辽国纳入大宋的版图之时,厚待辽人。

对的,意舟已经想的这么远了

赵祯这些年虽然改变了一些,可骨子里的想要和平这即使是托梦,即使在梦中学到了文武不可一轻一重,这也是改不了的。

赵祯:“不说这些了,你今日刚回来,等宴会过后再说这些事儿。”

赵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又离他所远去。

但是他也拦不住。

这些日子最热闹的便是宸王殿下回汴京了,小小年纪便立下如此功劳,小小年纪封王,这是大宋从未有过的先例。

而且明晃晃的宸字,代表着什么,这世上谁人不知?

此次宴会也是十分热闹,可以说是这么些年连过年的宴会都无甚趣味,这次排场之大,让皇后还有觊觎着皇位的人们,都在心中暗恨着这位宸王的存在。

意舟去见了她的姐姐。

就是她的母亲,因为只是贵妃,只能称为姐姐。

入后宫到如今,生了三个孩子,却只活下来了她,张贵妃十分思念意舟。

没人清楚生了三个孩子,只活下来了最小的那个,她心中有多么苦,她这个可怜的女儿还要被当成皇子抚养,她宁愿舟儿做一个一生无忧的公主,也不愿意她像男子一般去十分辛苦的建功立业,最后还要承受一国之重担,可是…她也不愿让官家太过为难。

导致她这些年都没有好好的和意舟相处过,她被陆观年抚养了一段不短的日子,管家找各种名师来教导她,随后好不容易大了一些,她想这下见面的日子会多一些吧,又去了辽国。

她以前从不信神佛,她小时便十分受宠,八岁被带进宫日日习舞,每日每日,除了睡那么一会儿觉,她时时刻刻都在练舞,为了保持身材,有时候连一口水都不敢多喝。

她有着如今的地位,这都是她应得的。

许是老天看不得她过的太过顺遂,有了地位,有了宠爱。

便没有了孩子,她生了三个孩子,唯有舟儿虽然刚生下时身体极为虚弱,可随着太医慢慢调理,也恢复了过来。

可是,她却时常见不到自己孩子的面,如今已有五年未见过面了,她这五年来日日都在为她这个远在他乡的女儿念经送佛,日日不停。

终于,她的女儿平安归来了。

意舟因为是皇子,年龄也不能在后宫留宿了。

她出去之时,衣服上都湿了一个半透,她娘把这五年忍着的没有哭出来的泪一天全流了出来。

“殿下…”意舟坐上回王府的马车,就在皇城边,但从后宫到宫外也确实有一点距离。

“陆南山下密令让郡主一人前往西夏。”

意舟皱着眉:“赵简?”

浮白点了点头:“赵王爷在西夏宁令哥手里。”

“此次也是为了诛杀元昊,陆南山要和宁令哥合作。”

意舟:“只有赵简一人?”

浮白:“是,密令是这么写的。”

意舟:“我虽然与七斋除了小景的其他人并不相熟,可是赵简我是知道的,虽然已经几年不见,她加入秘阁此事也在显示着她并没有变,被她所承认的伙伴,会看着她一人孤身前往西夏吗?”

“我相信我的眼光,所以我也相信赵简的眼光。”

浮白:“殿下您刚回来,还是得多待一段时日稳住朝廷,不然那些谣言势必要卷起重来。”

一个整日往外跑的储君,这让人怎么相信。

之前意舟不在的时候,有不少传言说她的命被什么神药吊着的啊。

总之什么奇葩的话都有的。

意舟靠在马车壁上,闭眼沉思。

浮白从小跟着她,她想的什么,她知道的一清二楚。

刚回来,确实立了很大的功。

可这几日他爹爹在整改革,此次行动名为庆历新政。

宋朝一大很明显的不足,冗官问题十分严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