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长安有人欲见杨

唐临走近李建成,附耳了几声。

李建成听后,一拍手道:“好,好,就如此。唐庶子,此事本太子就交给你去办,请务必把此事办好。”

“是,殿下。”唐临打着保票。

李建成脸上露出欢喜,从腰间取下一块玉佩递给唐临,“拿着这块玉佩,去找冯立,冯立见此玉佩必当会配合你的行动。”

唐临接了玉佩,行了一礼后离了去。

此时。

永昌坊某府邸内,杨杲静坐在某间房内,面无表情,但眼中却是透着无尽的伤楚。

苏定方坐在不远处的凳子上,“师叔,你也别太难过。一会我去问一问,看看是否能让师叔你见到你母亲。”

“有劳你了。”杨杲感激的看向苏定方。

虽说,杨杲乃是李禺的师弟,苏定方是李禺的记名弟子。

但杨杲却是知道,苏定方能如此帮他,一切都是看在自己师兄李禺的面子之上。

想当初,在太行五指山的太清观之时,苏定方乃是奉了窦建德的指示,来到太清观抓他杨杲的。

可而今,苏定方却是奉了李禺的指示,来保护他杨杲。

之初,杨杲依然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苏定方,可随着时间一久,杨杲早已摒弃了之前的想法,也越发的相信起苏定方来。

就如当下,苏定方已是成为了他杨杲所依靠的对像。

苏定方出了房,叫来一位禁卫,“去把你们的头叫来,我有事要问。”

禁卫赶紧离了去。

片刻后,一位将军模样之人到来。

“陛下已答应会送萧嫔过来此地,为何我们来了一时辰了,萧嫔为何还未送过来?”苏定方看向那将军,大声问道。

那将军听后,有些不明所以,“这事本将并不知道。不过我可以去问一问再来回答你。”

“那就赶紧去。”苏定方脸露不喜。

那位将军心中也多有不喜。

就杨杲也好,还是苏定方也罢,他还真没当一回事。

他只是奉命前来此宅院保护杨杲与苏定方,其他的事情,他一概不知道,也不会管。

但就苏定方那语气,让他非常之不喜。

可他再不喜,苏定方所询问的事情,他还就得去问上一问,问一问是谁管此事的。

半个时辰后,一位内侍过来了。

苏定方见有内侍过来,立马出声问道:“陛下答应把萧嫔送到此地,为何还未送达?难道陛下答应的事情作不得数吗!”

“苏道长见谅。此事陛下已交待了下去,不过得三日之后才行。”内侍见苏定方脸露火气,打了一礼回道。

倚在门边的杨杲有些着急,“陛下不是已经答应了今日把我母亲送来吗?为何又改了时间?”

“这个...二位有所不知,今日陛下有急务需要处置,诸位大臣们也无空余时间,只得待缓几日。不过请二位放心,即然已有了陛下的口谕,到时萧嫔必然会送到此地与无法道长团聚的。”内侍欲言又止的说道。

就今日杨杲见了李渊后,向李渊央求与自己母亲团聚数日,而李渊也口头答应过杨杲的。

可杨杲被送到永昌坊这座宅院后,他母亲却是迟迟未送来与他团聚,这让杨杲有些着急。

着急是不是李渊改了主意。

杨杲没了办法,苏定方也没了办法。

最终,只能等。

而此时。

宫中太极殿,李渊召集众大臣议事。

而所议之事,乃是从洛阳传来一道紧急的消息,此消息乃是关于洛阳王世充被封为郑王一事。

至于他之前答应杨杲,会送他母亲与杨杲团聚之事,此刻怕是抛到了脑后去了,哪里还顾得上这件小事情。

随着杨杲来到了长安城,且被安排到了永昌坊的消息被有心人传了出去之后。

第二日始。

杨杲他们所居住的宅院外,却是来了不少人。

这些人当中,有官员,有儒学大家,也有儒生,更有一些平头百姓。

当然,这些所谓的平头百姓,其不是长安有名望之人,就是一些大商贾,更有一些前国子监的学子。

甚至,其中还混杂着一些陌生面孔身影。

但杨杲所居住的宅院内外,皆有禁卫守着。

这些人基本是进入不了宅院,更是见不到他们想见到之人。

而当这些人出现在永昌坊,李渊听闻此事之后,更是加派了人手,把守着永昌坊四大坊门。

凡进出入永昌坊之人,必接受盘查询问。

可即便如此,每天依然有不少人涌到永昌坊坊门,欲要进入永昌坊,求见杨杲。

“世民,永昌坊那边情况有变,你代父皇去好好处置一番,切莫让事态扩大化。”第三日,李渊本该把萧嫔送到永昌坊的,但因为此事,李渊叫来了自己儿子,让李世民去永昌坊看看情况。

至于萧嫔,还真就没有下文了。

李世民抱拳,“父皇,儿臣该如何行事?如那些人执意要去见杨杲,儿臣又拦不住,该如何处置?”

李渊头大。

他得到的消息,想去见杨杲的人很多,从一开始数百人,到今日已累到了数千人了。

甚至,连朝中的一些官员,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至于长安城的那些儒学大家,亦或者那些商贾,更或者前国子监的学子们也罢,那更是肆无忌惮般的,每天都涌到永昌坊外,叫嚣着要见杨杲。

也因为那些人闹得越大,长安城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知道了杨杲居住在永昌坊。

这无形之中,让李唐变的极为被动。

毕竟。

天下乱象依然,且李唐本就是窃了前朝之国。

而杨杲乃是前朝炀帝之子,其身份地位让很多人都认为杨杲才是这个国家的君王。

李唐建立时间太短,仅仅数月时间,连一年都不到,根基极其不稳。

此刻如果不处理好此事,势必会让长安变得极为不稳定,甚至还有可能让李唐国运衰变。

“尽量不要把事情闹大。如实在难以劝返这些人,就安排他们见上一见杨杲。如果有人胆敢言复前朝之事,尽可拿下。”李渊想了想后,眉头一皱,狠狠的说道。

李世民抱拳,“是,父皇,儿臣这就去。”

得了令的李世民,带着兵卒到了永昌坊。

当李世民一到永昌坊南正门之时,一眼望去,满是人头,更是叫喊声声。

有官员,有胥吏。

有儒学大家,有儒生,更有前国子监学子。

其叫喊声,基本来自于前国子监的那些学子们,附和声大多数来自于其他的一些学子。

李世民眉头皱得非常之紧。

他知道,这事要是处理不好,必会大乱。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