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蒸汽机

蒸汽机是大明巧匠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黎叔林已经这个时代顶尖的科学家,却依然无法解决研发蒸汽机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质上蒸汽机的技术含量并没有那么高,只是华夏的巧匠还没有从利用天然动力转变为利用人造动力。

次日,黎叔林便进宫求见皇帝,朱瞻基对于黎叔林很是喜欢,这个年轻人有着成为科学家所有的优秀品质。

他专注、耐心、充满想象力,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从这个年轻用自己发明的建议车床制造箭杆开始,朱瞻基就已经决定好好的培养这个年轻人。

朱瞻基并没有在宫里召见黎叔林,而是带着她返回了研究院。一路上黎叔林几次想说话,都被皇帝制止。

到了研究院,朱瞻基让黎叔林带他去研究蒸汽机的工坊。现在围绕这个蒸汽机,每天都有几十个工匠在忙碌。

他们对皇帝已经非常熟悉,早已不是当初第一次见到皇帝时那种惶恐的形态,纷纷笑着给皇帝行礼,然后又专注地干起了自己的活。

随便找了一个凳子朱瞻基坐下来问道:“说吧!都遇到什么困难了?”

黎叔林将研发蒸汽机所遇到的困难一一的说出来,并且提起了王二的建议,笑着说道:“陛下!臣真的没有想到,王大人的思维竟然如此敏捷,若是能够调来研究院应该对研究院很有帮助。”

朱瞻基笑着说道:“他那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做不得数,搞研究还得是你们这些专业研究的人,你说的这些问题可以一样一样的解决,比如先把这个锅炉做出来,做到完全合格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攻克难关。

朕不会给你们设定期限,每一步的成功突破都是值得庆贺之事。同时你们还肩负着将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教材教授后人,让后人踩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的更稳。”

“陛下深谋远虑,臣不及也!这些研究成果臣定会编纂起来,以备后世之人学习。”

“有一件事,朕要提醒你,编纂书籍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文言,越是白话越好,我们编书的目的不是靠进士,而是给有志于实学之人学习。

表达的越是清晰明了,学习之人就不会费功夫,若是将书籍写的佶屈聱牙,光是理解每一句话都需要非好长的时间,那要怎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实学之所以是实血,就是因为不务虚。若是务虚那跟那么只知道之乎者也腐儒有何区别!”

这话简直太对黎叔林的胃口了,他一直就觉得实学之书就应该写的清楚明了,可是遍观华夏实学典籍,都是写的非常的晦涩难懂,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

想要理解这些学问,首先就要先学四书五经,学会做文章,知道断句典故,这极大的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陛下圣明,臣一直都在使用白话编纂,可是却不敢公之于众,唯恐给陛下惹来麻烦。”

“无妨!大明的士人还是有包容性的,连《水浒》和《三国》这样的话本他们都能接受,更别说用白话写实学书籍了。”

黎叔林没有就皇帝的话接话,而是又转向蒸汽机的研究问题,现在其他的问题只要慢慢摸索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这缸筒与活塞之间漏气的问题他实在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陛下!这缸筒与活塞之间间隙太小装不进去,间隙大了有容易漏气,若是漏气可是会影响做工,做出来的蒸汽机,力气肯定是大打折扣。”

“这个问题朕也不是特别的懂,不过朕想着这活塞上是不是可以开几道槽,然后在这个槽上装上一个弹簧圈。”

“陛下可否给臣画个示意图?”

“可以!”

说着朱瞻基来到一张书案前用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副缸筒活塞的示意图,他本就工于绘画,画这样一副写实的工笔画,寥寥几笔一副示意图便跃然纸上。

黎叔林拿过图画,小心地将墨迹吹干,将图纸折起来放进怀里,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道:“谢陛下赐画之恩,臣回家就将这幅画给裱起来,做为我黎氏的传家之宝。”

朱瞻基这才明白,敢情这位并不是不明白自己刚才所表达的意思,而是想要自己所画的图纸。对于臣下的这点儿小心思,朱瞻基没有戳破,这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不过他没有想到,这幅画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黎氏后人再几百年后曾经拿着这幅画去拍卖会展示,说这是他们老祖宗向宣宗大帝讨要的墨宝。

可是不少文物书画专家却对这幅画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这是真迹,理由是蒸汽机就是宣宗大帝的时代发明的,大明也是因为蒸汽机的出现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而认为是赝品的则认为,这幅画上既无题、也无跋,甚至连日期和皇帝的玺印都没有,肯定不会是什么真迹。

黎叔林没想到在自己眼中最大的难题,被皇帝三言两语就解决了,皇帝给出的方案非常简单,以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到,最难的不过是制造钢圈的弹性和强度。这一点在打铁多年的老铁匠那里不是难事,无非多费一些工夫而已。

黎叔林甚至有一种错觉,皇帝肯定是见过蒸汽机的,不过随后他就否定了自己的错觉,这蒸汽机就是个概念化的东西,皇帝怎么可能见过呢?

真不知道皇帝陛下还有多少奇思妙想没有说出来,想必在研究蒸汽机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只要找皇帝陛下,应该都能解决。

陪同着皇帝在研究院里视察了一圈,皇帝便起驾回了皇宫,黎叔林立刻吩咐工匠开始忙活起来。而他自己开始钻研这蒸汽机应该如何设计零件,幻想着蒸汽如何推动着蒸汽机运转。

想要保证蒸汽机在活塞的作用下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运转,黎叔林想到了冶铁使用的水排鼓风机,水排上的连杆与曲轴设计给黎叔林提供了很大的灵感。

经过工匠们多次试验,锅炉的制造使用了铆接的方式,采用双层设计,中间是用来生火的炉灶,转圈是一圈水箱。生火之后水箱中的水被加热之后产生蒸汽,蒸汽顺着上方的管道输入旁边的储气罐中。

储气罐的上方有一个测定压力的仪表,这个仪表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在做压力试验的时候,黎叔林还是无法找到办法来准确的测量储气罐中的压力。

对于黎叔林的无奈,朱瞻基也是连连苦笑,自己这样在科学水平还没有提升起来的十五世纪,强行上马蒸汽机的研究,就属于人为干预科学技术的发展,遇到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皇帝给黎叔林讲解了什么叫做大气压,这又属于一个新的学科范畴,皇帝也是半瓶水的水平,他只是记住了用水银和玻璃管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至于如何证明他也是一头雾水。

偏偏这个时候大明根本就没有玻璃这种东西,琉璃倒是不少,不过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那是建筑材料,是皇家专用的东西。既不透明,也不能做成管子。

这就是工业揠苗助长所带来的弊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是放到基础学科普及的后世,这样简单的大气压公式,只要读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明白。

可是这个时候跟黎叔林这样的大明科学精英说这些就如同天书一般,人们天天呼吸的气还能有压力,这气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能够量出压力?

好在历史留名的科学大牛,可不会面对困难就退缩,根据皇帝提出的只言片语,黎叔林凭借着艰苦钻研的劲儿头,硬是总结出了大气压公式。

这个过程有多难,只有身在其中之人才能明白,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和准确测量大气压,黎叔林使用了数不清的办法和材料。

投入到这基础科学的研究花费,至少都丢进去十几万两银币,研究院的经费全部由皇帝內帑拨给。十几万两都听不见一个响,不用皇帝催促,黎叔林都是着急万分。

不过朱瞻基却一点儿都不着急,甚至在黎叔林团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精确的算出了大气压。朱瞻基高兴之下,大笔一挥,黎叔林奖励银币五千两,其余的研究人员共同奖励一万两。

黎叔林死活不收这笔赏赐,他认为自己受之有愧,皇帝让他研究蒸汽机迟迟不能成功,每年皇帝在研究院至少砸进去几十万两银币,可是他却没有一样拿的出手的东西。

朱瞻基却不这么认为,他没想到研究蒸汽机的同时,竟然推动了大明基础科学的进步。为了制造颜色透明的试管,在皇帝的提点下,黎叔林带领工匠不断改进烧制琉璃的配方,以及烧制琉璃的原材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烧制出了透明无色的琉璃。

在透明琉璃烧制出来之后,朱瞻基便下达旨意,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没人奖励一千两银币,黎叔林奖励五千两。

两笔奖励让黎叔林一年之内不算俸禄就拿到了一万两的奖励,给予参与烧制工匠奖励之后,朱瞻基又下达了保密旨意,所有参与烧制琉璃的匠人都不得向外透露琉璃的配方。

朱瞻基可是知道这玻璃制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可是暴利的代名词,他怎么可能放弃如此的暴利行业。

皇家在研究院这些年的投入,一个玻璃研究出来就已经将所有的投资都收了回来,所以说后世那些发达的国家都那么重视研究,一项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且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那就是躺着挣钱的营生。

眼下皇家只剩下两项营生为宫廷提供收入,眼下皇家的规模还不大,肯定够用,将来随着自己的子孙增加那肯定是不够用的,子孙向外封藩那可都是需要钱的。

专门为皇家烧制琉璃瓦的琉璃厂,在某一天突然被东厂的番子包围,负责烧制琉璃瓦的工匠被挨个的问话,并签下了一份协议,从签字这一天开始,以后在琉璃厂干了什么,就是回家连老婆孩子都不能说。

这个时代的工匠地位低下,就算是皇帝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工匠地位,能够影响到的工匠也是微乎其微,皇家的鹰犬一吓唬,哪里敢不点头。

等到工匠们都集中到琉璃厂的官窑中之后,他们见到了做梦都见不到人,大明朝的皇帝陛下竟然亲自来琉璃厂了。

知道是皇帝驾临琉璃厂,工匠们慌不迭的匍匐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出。天家的威严在小民百姓眼里那就是神祗一般的存在,多看一眼都感觉是亵渎神灵。

对于工匠们会有什么反应,朱瞻基非常清楚,培养工匠们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能够自信的是他们的子孙。当他们的子孙从学堂里出来,再走进工厂的时候,才是工匠们真的能够抬头挺胸的时候。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工匠,他们在做工的同时,也会改进做工的方式方法,因为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

皇帝看着匍匐在脚下的工匠,大声说道:“朕今天来是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从今天开始,所以的工匠每月月俸二两,管理者月俸翻倍。

朕不但给你们涨了月俸,你们的家人孩子,朕也会在琉璃厂的跟前盖好大房子分给你们住,你们的子孙朕会建一座学堂让他们读书。

总之朕不光是要管你们,而且还要管你们全家,只要你们遵守琉璃厂的规矩,从此以后朕保你们衣食无忧,子孙再不受冻饿之苦!”

一位老人抬头,睁起浑浊的老眼望向皇帝问道:“陛下所言当真?我等匠人真的能够吃饱饭,住大房子?”

“千真万确,明天就会有施工的队伍过来给你们建房子,不过给你们分完房子之后,原来的房子朕可就收走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